秦朝統一天下后,九州大地的和平并未持續太長時間,就被三國的混亂打破,各地勢力割據,混戰嚴重,在群雄的角逐中,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少主疑國,諸葛亮對朝廷的局勢也束手無策,蜀國的地位依然岌岌可危,諸葛亮去世后,苦心經營的蜀漢勢力更是搖搖欲墜,直至覆滅。
據傳,蜀國并未滅亡,一支部隊被存留了下來,而且這個預言在1400年后的明朝真的被驗證了。
丞相不在,蜀國已不再是那個蜀國
劉備的去世讓諸葛亮難過不已,這其中不僅有失去一位明主的悲慟,更多的是來自對蜀國未來的擔憂。
面對前主的臨終囑托,諸葛亮別無二心,專心地輔佐少主劉禪,想要完成心愿-北伐成功,統一天下。
也許是命運的捉弄,也許是蜀國的氣數已盡,不久后,諸葛亮在和司馬懿對峙后,也離開了人世,從此,蜀國再無人庇護,各地版圖即將再次劃分。
諸葛亮的去世讓劉禪更加肆無忌憚,他偏信寵臣、任人唯賢,全然不顧大臣的反對,執意支持宦官把持朝政,朝堂的風氣不再清澈明朗。
土地分割嚴重,一時之間,荊州丟失,而劉禪和蜀國官員的態度也預示著國家的結局。劉禪沒有任何辦法,只是任由事態發展,而官員們只顧自身利益,在朝堂上互相扯皮,甚至為了自保,開始對外勾結。
舉國上下,難以為繼,無人真心處理朝政,也無將士真心抗敵,其中也有少數的能人在支持,但寡不敵眾,最終都未得善果,比如姜維。
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和智慧,他理解一代賢臣的不甘與期盼,所以并未選擇和群臣同流合污,而是帶著軍隊多次北伐,試圖抵抗司馬的攻擊。
戰時初始,姜維一路北上,驍勇善戰,帶著大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群臣的重心已經不再是江山社稷,而是自身的利益。
軍費支出沒有著落,士兵們在戰場上也無人問及,漸漸地,軍隊也開始如同一盤散沙,通敵叛國、私自逃離戰場的情況時有發生。
蜀國當年的輝煌早已不再,朝臣明白,千千萬萬的士兵更明白。軍營生活雖苦,倒還不至于犧牲掉性命,真正讓姜維難以支撐的是君主的猜忌。
北伐結束后,姜維被聽信小人讒言的劉嬋召回,內憂外患的蜀國成為他國追逐的「肥肉」,司馬昭決定先發制敵,正面牽制姜維帶領的軍隊的力量,同時派出鄧艾背后偷襲。
鄧艾也是一員不可或缺的大將,在司馬懿的欣賞中,他與鐘會互相配合,直接攻打陰平,拿下了蜀國的首都。
「從天而降」的軍隊讓沉迷享樂的劉禪驚恐不已,不顧姜維的苦苦支撐,為了保命他決定打開城門投降,在亡國條件的置換下,劉嬋及家人和劉姓的貴族均被安置在了洛陽,于是就有了「樂不思蜀」的故事。
看著這個喪失斗志,只顧享樂的蜀國皇帝,司馬昭并滅了要斬殺的決心。
也并非所有的蜀國人都是投敵叛國的鼠膽之輩,其中也不乏被后人津津樂道稱贊的英雄。北地王拒不投降,抵抗無果后,為了不繼續受辱,殺死妻兒后自刎在了劉備的雕像前,諸葛亮的后人亦是有著錚錚鐵骨,戰死綿竹,寧死不降。
但國主已降,國將不國。劉備和諸葛亮的心愿終究還是錯付了。
預言成真,是意外還是真實發生?
蜀國滅國,很多人以為世上再無它的痕跡,事實并非如此,搜索相關資料,還找到一支蜀國軍隊的存在。
這支軍隊以羌軍命名,它的前身是西涼軍,據傳它驍勇善戰,所到之處讓敵人聞風喪膽,在首領馬騰被曹操斬殺后,為了形成對付曹軍的重要力量,歸順了蜀國。
這支部隊跟隨蜀國南征北戰,在歷次的戰爭中留下了不可淹沒的戰績,但是歷史上并未對這支部隊有著太多的描述,伴隨著馬岱斬殺魏延,甚至失去了蹤跡,戰場上再無他們的身影。
據傳,這支軍隊只聽從諸葛亮的命令,不知何種原因,在他的授權下,馬岱帶領手下一路向西南出發,最遠到達了如今的緬甸一帶。
這并不是空穴來風,在緬甸等地發現了羌族生活的痕跡,其中不乏孔明燈、武祠侯等,說明諸葛亮可能來過這里。
而且,在當地發現了一個預言 「異日皇帝到此」,有可能諸葛亮和羌族到達后,惠及本地,成為當地居民不可直視的神明般的存在。
但距離蜀國的1400年后,也有一件事情與這個預言不謀而合。
1400年后已是明朝末年,官僚腐朽、民不聊生的社會百態預示著另一個時代即將拉開序幕,此時內部有李自成擁兵自重,多次組織農民反抗,試圖推翻明朝的統治,建立新的社會秩序。
外部有金滿勢力皇太極,想要獲取更多的生存空間,重重壓力下,朱由檢無奈做出自盡的抉擇,一起結束的還有明朝的封建統治。
殘存的貴族勢力依然在做著抵死掙扎,他們決定反擊,舉旗為王的前提是有個名正言順的皇帝,于是南明政權誕生了。
皇太極一路南下,對新政權的建立勢在必得,面對任何抵抗勢力都要快速清繳,確保萬無一失。
南明政權成立時間不長,面對如此大的壓力,難以為繼,他們一面抵抗一面逃跑,其中南明的皇帝逃生的路線恰好是馬岱率領羌軍南遷的路線,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南明的皇帝落腳的地方正是緬甸。
此時羌族的后代已經和當地居民融合在了一起,雖然已經不是當初的羌族,但依然有人記著 異日皇帝到此的預言。
關于預言是否成真的結論早已無從考證,也許是命中注定,也許是機緣巧合,但不管是哪種,都是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重要材料,我們都應該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