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時期,男性的地位相當的高,而女性的地位相當的低。
說白了封建王朝時期就是一個男尊女卑的時期,封建王朝不斷發展,男尊女卑的觀念也被一步步確立。
因為男性地位的提高,在古代,很多的有錢有勢的男性會選擇娶很多房的老婆。皇帝就會有后宮佳麗三千,這一度成為所有男人的夢想,但卻可望而不可即。
幾千個老婆不太現實,但古時候有三妻四妾的男性可是大有人在。
地主、皇親國戚,哪個不得有幾房老婆。可是,古人所說的這三妻四妾到底是哪三妻,哪四妾?
這里頭到底有什麼講究?蘊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古代的男人有很高的地位,女性地位卻恰恰相反。與現在的社會地位相比, 古代的男性在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上,都要優于女性。
所以男人娶多個老婆,女人也無權干預。
男性在婚姻問題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再看看女性那可就不同了。
同樣是在婚姻問題上,當時的規矩和講究將女性壓得死死的,完全沒有翻身的機會。
很多的女性,選擇人生的另一半,都是在父母和長輩的操持下完成的。她們幾乎沒有自主選擇人生另一半的權利,甚至很多女性在入了洞房后才會見到自己丈夫的真容。
生長在富商大賈、皇親國戚家庭中的女孩子,有時候還會為了家族和國家而遠嫁。
這些情況在以前很常見,不過, 嫁過去的女性并不都是作為妻子,還有可能是去當別人的小妾。
以前有條件的男性雖然娶老婆多,但是 ,正室,也就是妻子太太就有一個。這個規定相當嚴格,太太的地位不容挑戰。
娶過來的老婆,只能有一個妻子,她的地位在眾多的姨太太小妾當中是最高的。要是皇帝的正妻,那就是皇后,一般來講,皇后就是皇帝后宮的主人,由她來掌管后宮的具體事務。
普通的庶人或者百姓們,因為經濟條件不高,生活水平低下。所以一般來說能討到一個老婆也就相當不錯了,哪兒還敢去找什麼三妻四妾呢?
古代從很早便盛行一夫多妻制了,三妻的稱呼或者叫法也是有源可循的。
最早的三妻出自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八代國君衛靈公,他就帶頭娶了三個老婆。自此,三妻就被后世流傳。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三妻在流傳的過程中也有了明確的意義。
三妻包含發妻、繼妻和平妻,但三者地位也有較大差別,但都算是男人妻子,再娶就只能當小妾了。
因三者地位不同,其職責和管轄的日常事務自然也有區別。發妻是男人的第一個正妻,其意義為結發妻子。理論上來講,發妻需要和自己的丈夫共度一生的,但這往往只是理論上如此。
因為意外或者因為家庭不睦問題,常常導致發妻離世或者被休,這樣男人就會有選擇娶繼妻的權利。
這種行為類似于現在的續娶或者失婚后的再婚,不過,古代失婚再婚的情況比較少。
繼妻,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是用來接繼上一任發妻的人。
繼妻被娶過來后,需要將原先發妻承擔的家庭責任和義務,統統包攬起來。總之,男主外、女主內就是當時社會的風氣。
試想一下,古代有能力續娶或者再婚的男人,其家族必定會有一定的實力。偌大的府邸,需要操持的后勤雜物必定不少,這些雜物按道理需要發妻或者繼妻來完成。
但繁雜的后勤雜物統統甩到一個女人身上,除非這個女人能力極強,不然基本沒啥可能完成。所以這也就給了古代男人娶第三個老婆的理由, 平妻就是來幫助發妻或者繼妻完成工作的人。
平妻在家中地位不足,內務基本都是由發妻或者繼妻來決定的。
平妻只有聽命、做工的份兒,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利。一般都是服侍男主人睡覺就寢,其余事務參與得很少。
妾與妻相比,地位是要低很多的。不管是發妻、繼妻還是平妻,他們的地位都要高于小妾。
接下來,我們就分別說一下貴妾,良妾,賤妾和通房。這就是四妾。
古人相當重視門當戶對,所以,大戶人家的女娃娃基本沒有去別人家當小妾的情況。貴妾在妾當中,身份最為尊貴。 貴妾一般都是以陪嫁的身份來到男人家的,陪嫁的正是男人的發妻。
貴妾來到男人家之后,主要是負責照顧男人的發妻,這是發妻從自己家帶來的最親近的人了。良妾和賤妾有比較大的差別。
良妾一般都是普通小戶人家的女孩子,家境貧寒,地位低微, 但品行很好。賤妾卻與之相反,常是紅塵女子,是男人給其贖身后娶進門的。
通房,這種小妾勉強算作妾的一種。
通房常常是伺候丫鬟的,通房這個名號的存在,意味著男女主人行房的時候,通房丫頭不用避。他們可以隨時進去,服侍男主人與女主人睡覺就寢。
男人大都花心,時間長了之后,會沾花惹草,有時候,通房丫頭便成為了沾花惹草的對象。 正房妻子地位、名望都數一數二,而其余妻子和小妾都算是與發妻爭寵的競爭對手。
所以,影視劇中,我們常看到正房妻子變著法兒的找小妾的麻煩,這在實際情況中也時常上演。
古代男性地位就是這麼高,女性的地位就是這麼低。
如果生在古代,男兒身的話那就相當不錯了,而錯投女兒胎的話,那便需要享受一生的壓迫。
因為對男孩兒的溺愛,所以古代很多家庭就想盡一切辦法生大胖小子,而女孩很多都被溺死了。當時社會就是這麼殘忍,反觀現在女性地位急速提高,所以還是要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