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淵:一夜殺3千,忠勇傳10代,朱棣麾下悍將,拼贏家族240年富貴
2022/05/06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朱棣大封功臣,那些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出生入死的將士們終于得到了「回報」。朱棣這一次在靖難功臣中一共封了兩公、13侯、11伯(皆不含追封)。其中,在11位伯爵中,以新寧伯譚忠最為特殊,因為譚忠在靖難之役中并沒有立過大功,他之所以被封為伯爵,是因為他的父親乃是朱棣麾下的大將譚淵

《明史紀事本末》云:

譚淵子譚忠新寧伯,并子孫世世承襲。

靖難之役后期,譚淵戰死沙場,朱棣惋惜不已。譚淵之子譚忠不僅獲得了伯爵爵位,還得到了朱棣賜的免死鐵券,這個鐵券,在后期還發揮了作用,從此締造了譚家九代人的榮華。

本文,小編將和大家分享明朝「崇安侯」譚淵,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給大家還原一位悍勇無比的靖難名將。

一、燕山出名將,起底三護衛

譚淵雖然是靖難名將,但《明史·譚淵傳》中對他的記載實際上只有兩百余字,他的前半生信息幾乎是空白。

《明史·譚淵傳》記載:

譚淵,清流人。嗣父職為燕山右護衛副千戶。

譚淵是清流人(安徽滁州),洪武年間,襲承父職擔任燕山右護衛副千戶。也就是說,譚淵是在北平襲承父親的職位的。所以,有人說譚淵曾在錦衣衛任職,這是嚴重失實的。

明朝洪武十三年,20歲的朱棣來到北平就藩,從此,譚淵歸于朱棣麾下。譚淵打仗非常勇猛,很快就得到了朱棣的重用。

注意,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燕山三護衛是他的原始兵馬。例如,靖難名將丘福朱能出自燕山中護衛,張玉出自燕山左護衛,這些人都是朱棣的嫡系人馬。

和譚淵的履歷最為相似之人,便是朱能。《明史·朱能傳》云:

父亮,從太祖渡江,積功至燕山護衛副千戶。

譚淵是燕山右護衛副千戶,而朱能則是燕山中護衛副千戶,而且,朱能和譚淵一樣,都是襲承父親的職位,二人皆是朱棣的心腹。

在眾多靖難功臣中,出自燕山右護衛的還有幾人,例如,張武王真,這兩人時任燕山右護衛百戶,都是譚淵的屬下。張武后來被封為成陽侯,王真在淝河之戰中戰死,后來也被朝廷追封。

小編列舉這麼多人名和職位,只想和大家說兩個事實:

第一,譚淵隸屬于燕山三護衛,這三護衛是朱棣起兵的基礎。朱棣在永樂年間曾多次出征塞外,燕山三護衛中身經百戰的將領居多,在長期的征戰中,朱棣和燕山三護衛產生了非常深厚的情誼,這種情誼,讓三護衛成為朱棣起兵時的嫡系兵馬。

第二,譚淵在燕山三護衛中的級別并不低,他和靖難公爵朱能同級,而且,他的勇猛程度也不輸給朱能,另外,他麾下的百戶也都是能征善戰之輩。

《明史·譚淵傳》記載:

淵驍勇善戰,引兩石弓,射無不中。

意思是說,譚淵驍勇無比,他能拉開兩石的弓,而且百發百中。這種本領,非常人能及。正是因為如此,譚淵在接下來的靖難之役中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當時,各大藩王屏藩要塞,帶甲數萬,讓躊躇滿志的朱允炆十分不放心。于是,在黃子澄和齊泰的慫恿下,朱允炆開始削藩。

按照齊泰的計劃,燕王是皇叔中年齡最長、能力最強者,所以要第一個削燕王。但黃子澄認為燕王勢大,而且沒有犯過錯,朝廷削之無名,不如先削其他藩王,待時機成熟后再削燕王。

最終,朱允炆采納了黃子澄的建議,在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個月內,朱允炆開始削周王,接下來,代王、湘王、齊王、岷王相繼被削,湘王朱柏為了抗議削藩,竟然舉家自焚。這一系列的消息讓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如坐針氈,最終,朱棣在姚廣孝、朱能等人的勸說下,準備起兵。

建文元年六月,朱允炆派北平布政使張昺秘密逮捕朱棣,結果張昺被朱棣反殺,靖難之役由此爆發。戰爭的第一仗,便是控制北平城。在這個過程中,朱棣派張玉、朱能、丘福、譚淵等心腹分頭行動,一天之內奪下北平九門,三日之內肅清城內異己。

《明史·譚淵傳》云:燕兵起,從奪九門。

譚淵的靖難之旅,便從奪九門開始。

二、神兵出水面,一夜殺三千

靖難之役的第一場大型戰役,發生在真定。當時,朱允炆聽聞朱棣已反,決定派長興侯耿炳文帶兵30萬北上平叛。耿炳文帶領的南軍和朱棣帶領的燕軍在河北真定相遇。

耿炳文在滹沱河兩岸分營扎寨,命參將潘忠和楊松帶領九千先鋒隊駐扎在雄縣。正值中秋時節,朱棣采納張玉之謀,決定趁南軍過中秋節時發動突襲。按照朱棣的部署,負責襲擊南軍的將領是張玉和朱能,而譚淵則被安排了另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搶占滹沱河中央的月漾橋,以阻斷潘忠和楊松的退路。《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遂命譚淵領兵千余,渡月漾橋,伏水中……

意思是,譚淵帶領一千余人,悄悄渡過月漾橋,然后藏在水底下。關于譚淵等人到底是如何藏在水底下不暴露的,《明史·譚淵傳》中有記載:

淵帥壯士千余人,伏月漾橋水中,人持茭草一束,蒙頭通鼻息。

即,譚淵讓麾下將士每人手里拿一束茭草蓋在頭上,靠著茭草的遮擋來呼吸。

譚淵等人在水里泡了半夜,竟沒有發出一點聲音,這份堅毅讓人佩服。到了后半夜,張玉、朱能開始向南軍發動進攻。潘忠和楊松因突然被襲擊,只得帶兵往河南岸逃竄,通過月漾橋退走。這時,譚淵突然率軍從水下「鉆」出來占領了橋梁,這個情形仿佛神兵天降,讓南軍驚駭之余,紛紛后退。但由于后方的兵馬仍在往月漾橋逃竄,前軍突然后退,導致兵馬相互踩踏,死傷慘重。

最終,潘忠和楊松被張玉、朱能以及譚淵堵在橋頭,只得放下武器認栽,他麾下的九千將士大多投降。

這次大戰,是燕軍和南軍之間的第一場大戰,朱棣一次性活捉了南軍兩位參將,士氣大振。在接下來的真定大戰中,譚淵越戰越勇,《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率輕騎數十,繞出城西南,破其二營。炳文出城迎戰,張玉、譚淵等率眾奮擊……炳文大敗,奔還。

在潘忠和楊松被擒后,耿炳文的主力部隊仍在,并沒有傷筋動骨,可是,朱棣從俘虜口中提前探知了耿炳文的軍力部署,占盡優勢。次日,當耿炳文出戰的時候,朱棣派張玉和譚淵聯手將其擊敗,而朱棣親率大軍繞到南軍背后襲擊,耿炳文先敗給張玉和譚淵,又敗給朱棣,從此不敢出戰,只能選擇死守。

耿炳文是開國名將,在張玉和譚淵的攻擊下,竟然一戰而敗,可見張、譚二將之勇。

耿炳文兵敗后,朱允炆用李景隆替換耿炳文,不料李景隆一敗鄭村壩,二敗白河溝,敗光了南軍的家底。

到了建文二年,朱棣攻打濟南,濟南由盛庸和鐵鉉防守,朱棣久攻不下,只得退兵攻打滄州。

滄州城內有兩萬多兵馬,朱棣命譚淵和朱能從南北兩個城門分別攻城,城頭上箭矢如雨,譚淵等人死戰不退,最終拿下滄州,生擒了南軍4位將領和兩萬士卒。

在當時,如何對待這些俘虜,成了一個大問題。朱棣一方面通過喊話招降這些南軍士卒,另外也表示,如果實在不愿意投降的話,可以在第二天給他們發放文牒,讓他們出城回家。當時統計,不愿投降的南軍士卒大概有三千余人,朱棣本打算履行承諾,第二天遣散他們。可是,半夜卻發生了變故。《明史·譚淵傳》云:

(譚淵)然性嗜殺。滄州破,成祖命給牒散降卒。未遣者三千余人,待明給牒。淵一夜盡殺之。

意思是,譚淵生性好殺,他聽聞城中仍有三千俘虜不愿投降,便帶人一夜之間將這三千人全部殺了,一時間,滄州城內血流成河,凄聲不絕。

這件事對朱棣的影響很大,很多已經投降的南軍士卒開始逃跑。朱棣火冒三丈,指著譚淵的鼻子大罵。譚淵辯解道:「這些人都是不愿投降的南軍將士,若放他們回去,他們還會對付我們。」朱棣怒曰:「如爾言,當盡殺敵。敵可盡乎?

意思是說,如你所說,我們應該殺光所有的敵人,可是,敵人殺得完嗎?

譚淵聽完,再也不敢和朱棣頂嘴,只得退下。

三、大將陣前亡,成祖念舊功

從建文二年起,朱棣麾下便連喪大將。首先,建文二年十月,老將陳亨被南軍將領平安打傷,不治身亡。同年十二月,東昌之戰爆發,大將張玉為救朱棣被盛庸斬于陣前。朱棣連失兩將,士氣受挫,不得不退回北平。待到建文三年三月,譚淵也走完了他的人生。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重整兵馬,再次南下。他探知盛庸在夾河駐扎,便開始籌劃進軍夾河。當時,盛庸備下大量的火槍和強弩,但由于朱允炆下旨不允許傷害朱棣,盛庸投鼠忌器,不敢開槍,雙方只得進行白刃戰。朱棣也利用這一點,帶著譚淵等人沖擊盛庸的軍陣,史載:

燕兵蹂陣而入,南軍奔潰。燕將譚淵從軍中望見塵起,遽出兵逆擊之。莊得帥眾死戰,淵與其部下指揮董中峰皆為得軍所殺。

本來,在朱棣的沖殺下,燕軍已經占盡優勢。但譚淵看到南軍逃跑,塵土飛揚,立即從正前方攔截,正在譚淵殺得起勁的時候,他坐下的戰馬突然失控,譚淵被跌下戰馬,被南軍將領莊得所殺。

雖然后來朱棣率軍殺掉了莊得,但譚淵已經不能復生。

譚淵之死,對朱棣打擊甚大,朱棣哭曰:「淵之去也,吾失一大將!」眾將聽完,都有頹廢之色。幸好關鍵時刻朱能趕到,他鼓舞士氣,帶領大家繼續殺敵,才贏得夾河之戰的勝利。

譚淵從洪武十三年歸于朱棣麾下,到建文三年戰死,一共為朱棣效力21年。這21年內,他始終是一位彪悍勇猛的沙場戰將。他雖嗜殺,但忠勇可取。

一年后,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在南京登基后,他立即追贈譚淵為都指揮使。九月,朱棣大封功臣,譚淵被追封為崇安侯,他的兒子譚忠被封為新寧伯,食祿一千石,賜鐵券。

在當時,「將二代」被封為伯爵的有兩個,一個是張玉的兒子張輔,另一個便是譚淵的兒子譚忠。張輔在靖難之役中立功甚多,但譚忠卻鮮有戰功。

換句話說,張輔的伯爵是自己掙的,但譚忠的伯爵卻是朱棣看在譚淵的面子上賞的。

需要說明的是,譚忠的新寧伯爵位可世襲罔替,并且朱棣還賜了譚忠免死鐵券,不久后,這枚鐵券便發揮了作用。

譚忠在永樂一朝也有幾次出場記錄,第一次是跟隨張輔征討安南。永樂后期,譚忠跟隨朱棣北伐蒙古。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譚忠跟隨朱瞻基征討朱高煦。兩年后,譚忠因為征討交趾失敗,按律當斬,文官們紛紛上奏要朱瞻基殺譚忠,可朱瞻基卻說:

「券有免死文,其予嗣。」

朱瞻基念譚忠有免死鐵券,并沒有殺他,只是將譚忠的爵位免除,讓他的兒子譚璟提前襲爵,后者因此成為了第二代新寧伯。

譚忠的兒子譚璟倒是一員虎將,有其祖父之勇,曾跟隨寧陽侯陳懋(陳亨之子)征討寧夏,立下戰功。不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征時,譚璟和其弟皆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殺。

有名一朝,新寧伯一共傳了9代,享大明俸祿240年,其中第四代新寧伯譚祐在成化年間多次隨軍出征,抵抗外敵,死后被追封為太傅。第七代新寧伯譚國佐曾帶著3個兒子多次參與抗倭,譚家子孫為明朝抗擊外敵做出重要貢獻。

明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城,第九代新寧伯譚弘業為保衛北京,血戰而死。《明史》云:

數傳至(譚)弘業,國亡,死于賊。

譚弘業戰死后,譚家10代人算是對大明朝有始有終了。

四、十代勛貴,百年忠勇

譚淵起于軍戶,初襲燕山右護衛副千戶,因機緣巧合歸于燕王朱棣麾下,因此成為了靖難戰場上的一員悍將。因譚淵嗜殺,在靖難之役中又果斷支持朱棣,因此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并不高。

小編認為,我們需要從三個角度來看待譚淵:

第一,我們應該肯定譚淵在靖難之役中的貢獻。譚淵所在的燕山三護衛是朱棣的嫡系,他在朱棣起兵時支持朱棣,這種選擇應當被理解。在靖難戰場上,譚淵稱得上是一位勇將,若譚淵不死,朱棣登基后他位列公侯也不在話下。

第二,我們必須承認譚淵的不足。譚淵是武將出身,生性嗜殺,格局有限。他認為放俘虜回去,無異于放虎歸山,因此屠殺三千俘虜,這種做法無疑是殘忍的,但他這麼做的本意是出于對燕王的「忠」,只是,這種思維具有較為嚴重的局限性,后世應當深以為戒。

第三,從洪武十三年朱棣到達北平,到明朝滅亡,譚淵家族10代人在200余年里對朱棣一脈的忠勇值得肯定,歷代新寧伯抗擊外敵、為保衛大明而戰,他們保家衛國的精神值得肯定。

歷史泱泱,譚淵當年跟隨朱棣,賭贏了家族10代人近240年的榮華富貴。拋開封建文化糟粕的一部分,如果把譚淵和其后代的忠勇精神放大,這其實就是中華兒女反抗壓迫,保家衛國的精神縮影。后世當戒譚淵之失,效譚淵之勇,保家衛國,護我華夏。

甄嬛傳:華妃疑惑不解,為何純兒飯后要吃2斤糕點,而甄嬛卻洞悉其中的奧秘
2023/09/06
還珠格格:為何晴兒更願意和小燕子相處?初見含香時,為何不去了解一下紫薇的自我介紹呢?
2023/09/06
「如懿傳:炩妃所生的璟妧,其身世之謎是否揭開?」
2023/09/06
《如懿傳》:宮女嫁太監,逆境中的愛情爭霸
2023/09/06
蕭皇后:因長得美麗,被六人輪番霸占六十年,48歲還在被人搶奪
2023/07/25
「禍水紅顏」中楊玉環為何是例外,生前無政治野心,死后怪談眾多
2023/07/25
長平之戰,秦軍為何能以弱勝強殲滅趙軍40萬?兵馬俑坑揭示真相
2023/07/25
袁崇煥死后,還有一人可替明朝抵擋后金軍,可惜最后被崇禎冤殺!
2023/07/25
​明代最囂張的外戚:一門兩侯爵,敢在皇宮奸污宮女,偷戴皇帝御冠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