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出于男尊女卑、為皇帝避諱等一系列傳統因素,總是會將所有的臟水全部潑在皇帝身邊的美女身上,美名其曰「紅顏禍水」,從商朝的妲己到西周的褒姒,從西漢的趙合德再到明朝的萬貴妃,無一不承擔了無數罵名。而唐朝則更是其中的重災區,武則天、太平公主、韋后等一系列在政治上雄心勃勃無法被男權社會所容的女性層出不窮,更是被后世的史家冠之以「唐女禍」的稱號。
在唐朝這些「禍水紅顏」中,楊玉環似乎是個例外,盡管她的家族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禍國殃民的事情沒少干(尤其是其哥哥楊國忠),但其本人一無政治野心,二是在馬嵬坡兵變被當眾賜死,這等悲慘的結局反而引發了不少同情,以致于出現了不少其沒有死的傳說。而這其中最離奇也算最離譜的,是楊貴妃竟然跑路去了島國日本。
上圖_ 影視劇《楊貴妃》里的 楊玉環和唐玄宗
貴妃去了島國
據日本人所稱,唐玄宗不忍心楊貴妃喪命,而禁軍將領陳玄禮、宦官高力士等玄宗的「身邊人」也心領神會,于是以一個侍女「代死」。真正的貴妃則由人秘密護送出走,由一個名為藤原刷雄的日本遣唐使護送其出海逃亡日本。當時的日本天皇孝謙天皇(性別:女)對楊貴妃的到來相當尊重,對其禮遇有加,后還將其許配給這個藤原刷熊為妻,據說楊貴妃去了日本后又生活了30年,后68歲時病逝。
而更夸張的是,如今的日本山口縣甚至還有楊貴妃的墓葬,甚至日本知名演員山口百惠也公開宣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后裔。島國從古到今的這些故事,聽起來還真是像這麼回事,但又完全經不起推敲,給人一種胡編亂造之感。那麼,這樣的傳說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上圖_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
中國史書的記載和白居易《長恨歌》
對于楊貴妃之死,史書上的記載也不盡相同。《舊唐書》對此記載「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令圖其形于別殿,朝夕視之。」這個就很明確的看出,楊貴妃確實是身死下葬了。
但《新唐書》對此卻記載為「啟瘞,故香囊猶在」,而對于楊貴妃的尸身卻只字未提,這未免讓人浮想聯翩。《舊唐書》成書于亂世之中的五代后晉,《新唐書》則成書于北宋宋仁宗時期,兩本史書各有千秋,但距離馬嵬坡之變的時間也都較長。《新唐書》的記載明顯從正史的角度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上圖_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而在詩人才子的筆下,楊貴妃之死更是一個長期流量不減少的「熱礦」,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白居易的《長恨歌》,這首詩歌中的很多詩句都暗示了楊貴妃的真實下落,比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楊玉環其實沒死,「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這幾句,則體現出了楊貴妃可能去了大海中的「仙山」。
而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元和(唐憲宗時期)初年,距離馬嵬坡之變也不過才過去50余年,從時間長來說更為貼近。因此不少人認為白居易這首詩與其說是敘事詩,不如說是其實是在暗示楊貴妃的下落。
上圖_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巨大的影響力
如果說這首詩是個不出名的或者是其他詩人的作品,也許翻不起太大浪花,但白居易就不一樣了。
如果說誰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也許有很多爭論,但如果說誰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詩人,那白居易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的特性(據稱其在創作詩歌時念給鄰家老婆婆聽,直到能聽懂才定稿),不僅使得今天的讀者讀起來并不費勁,也廣泛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畢竟這些國家雖然當年都狂熱學習中國文化,但畢竟水平還是不行。王維的佛理禪意、李白的風仙道骨、杜甫的現實主義,對他們來說理解起來都頗為吃力,而白居易的詩歌則相對好懂的多,也正合這些對中國文化「半瓶醋」的「藩屬國」們的胃口。
上圖_ 嵯峨天皇
拿日本來說,嵯峨天皇將白居易詩集當成自己的枕邊書,《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的「正式工作」,就是在宮廷里講解白居易詩歌。
當時的日本社會更是形容《白居易文集》「集七十卷、盡是黃金」。而作為白居易代表作之一的《長恨歌》更是在島國膾炙人口,甚至不免對號入座甚至浮想聯翩,認為這「海上有仙山」就是指日本,再加上許久以前就有秦朝方士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于是在此基礎上添油加醋,編造出貴妃流落日本的傳說也就不足為奇。然而,白居易畢竟是詩人不是歷史學家,當時很多人對楊貴妃報以同情,從感性(而不是理性上)不愿接受其香消玉勛的悲慘結局,因此白居易創作的這首詩其實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普遍的心愿而已。如果僅以其詩歌中的一些詩句就斷定其是在另有所指,未免有些過度解讀了。
上圖_ 馬嵬坡上的玄宗和楊玉環
楊貴妃去日本的現實中的可能性
楊貴妃去日本,這個傳說在現實中又有沒有可能性呢?首先,日本是個島國,去日本當然要從海邊坐船。
遣唐使最常見的登陸地在今山東膠東半島煙台等地一帶。而馬嵬坡在今陜西省興平市,兩地相距在1400公里以上,將近3000里的路程,在古代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當時又正是安史之亂的亂世之下,唐軍和安史叛軍正激戰正酣,各地的藩鎮更是乘機做大,盜賊土匪更是遍地四起,在這種情況下,楊貴妃一行能否安全將其送往沿海港口,依然是個大大問號,大機率是極低的。
上圖_ 記載日本國的碑文—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銘
就算到達了沿海,去日本就一帆風順了嗎?讀歷史感覺大唐日本遣唐使多次來唐,似乎很容易,其實不然。當時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條件決定了這是一條極其危險和恐怖的旅程。很多日本遣唐使都在海上遇難身亡,真正最后能活著到達長安的可以說都是些「幸運人」
。舉例而言,在唐朝備受器重、官運亨通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在歸國探親時就遭遇不測,結果給海流吹到了越南,隨行同伴也死了一大半,後來返回長安后,一直到死也再沒有回國。而著名的佛學大師鑒真大和尚更是五次東渡日本全部都失敗告終,連雙目都失明了,直到第六次才成功。
可見,渡海去日本根本就是一件難于上青天的事情。
上圖_ 明刻歷代百美圖 楊貴妃
綜上所述,楊貴妃去日本不過只是崇拜大唐文化的島國人的自娛自樂的傳說故事而已,其真實性幾乎為零。相比之下,隱居在大唐境內的某處山村或某個小鎮還更有可信度,而且也更容易做到,這可比陸上穿越幾千里,再冒著海上風暴去日本靠譜多了。
參考資料:
[1]《血腥的盛唐》 王覺仁著 鳳凰出版社
[2]《長恨歌》 唐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