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于晚清政壇的慈禧太后,竟然還有向別人借錢的時候?
這話一說你可能并不相信,要知道慈禧的生活一直是養尊處優,每年花費的銀兩更是數以億計。
再者慈禧的身份地位也不允許她有低頭借錢的機會。
然而這件事卻發生在慈禧逃亡西安的途中,那麼除了皇室誰還有那麼大的本領借錢供慈禧使用?
自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來,整體國力就在慢慢地下降。
可怕的是國人不能自知,沉浸在天朝上國的思想中不能自拔。
知道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政府的大門,這時候遠在深宮的執政人才發現,原來我們與那些人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單靠清兵的血肉之軀與較為落后的火器,只能被動挨打,導致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此時的清政府處于一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中,對外要應付列強,對內還要鎮壓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最初的口號是「反清復明」,以求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是很快地遭到了清政府的鎮壓。
然而義和團運動并沒有因為鎮壓就沉寂下去,反而愈演愈烈,可以說是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之前,清政府面臨的頭等大事。
自從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列強企圖侵占中國土地,歸化民眾思想之時,義和團勇敢地站了出來,抗擊侵略者。
說到底義和團運動中的人都是中國人,雖然想要推翻清政府,但骨子里面對外強侵略,第一時間自然調轉槍口一致對外。
這一舉動惹怒了列強,面對清政府尚且需要精力與時間,再加上義和團,列強一時也頗為頭疼,于是要求慈禧盡快解決這個麻煩。
慈禧太后看見義和團能有如此的覺悟,將主要目標轉為對抗外辱,也正好讓清政府得以喘息。
那麼不妨與義和團合作,畢竟只是一個民間組織,在行動與指揮上不能與清兵相比,但是兩個力量相結合,也足以給西方列強一點壓力。
就這樣義和團與清政府合作,慈禧太后允許義和團進駐清政府的核心地區北京,以示誠意。
清政府的做法并沒有讓當時的局勢有任何逆轉,反而對西方列強進行了極深的刺激。
他們認為這是在對自身的一種挑釁,不給清政府施以打擊,清政府不會主動地順從他們,甚至一度要求慈禧讓權,找一個可以聽話的人代替慈禧。
對于慈禧來說,簽訂條約、聯合義和團,這些做法最終都是為了穩固她的地位。
垂簾聽政多年,早已習慣享受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所以退出權力中心,是萬萬不可能辦到的。
慈禧的做法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既然讓慈禧主動讓權行不通,那麼現在就要承受應有的后果,直接武力奪取。
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慈禧抵抗不敵,于是下令出逃紫禁城。
北方有北京,南方有南京。南京一直是明清兩朝重要的政治與經濟樞紐,康熙、乾隆都曾在此祭天以求國泰民安。
慈禧的第一安身之所本來想選南京,但自從列強入侵后,南京人民也自發地抵御外辱,此時與列強的斗爭如火如荼,那麼自然不能夠選擇南京了。
東北地區物產豐饒,又有清朝重兵把守,也是一個好去處。此時沙俄的干擾也是讓東北人民應接不暇,自己前去路途遙遠,說不定還有危險。
北上南下的計策都難以行得通,那麼只有西進去往西安,去往西安對于慈禧來說最為合適。
一是八國聯軍入侵,只有西面暫時無戰事,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二是西安自古以來就是六朝古都,王者之氣濃重,慈禧在西安能夠暫時以西安為指揮中樞,她還想要重整旗鼓,有朝一日重回紫禁城。
西進的計劃敲定,那麼就開始逃亡生活了,而慈禧美其名曰地給這次逃亡稱呼為「西狩」。
意思是西進打獵不是逃亡,只是為了以后撰寫史冊的時候,有個好聽的名頭罷了。
不過這次畢竟是偷偷地出行,不能像往常一樣行轅車隊轟轟烈烈,所過之處也不能夾道歡迎,只能無聲無息地避免八國聯軍發現行蹤。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一改往日的光鮮氣派,穿的是粗布麻衣,坐的是簡陋的馬車,吃的是粗糧做成的干糧,難以下咽。睡的是茅屋瓦舍,蓋的是油膩薄衾。
定眼一看你絕對不會想到,這是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與一國之君。
為了出逃慈禧還忍痛剪下了自己的長指甲,將她那引以為傲的烏黑頭髮盤起來,像一個農家婦女。
一路顛簸隨行人員也少得可憐,僅有一些護衛和照顧起居生活的太監宮女,兩個太監在前面領路,騎得也不是高頭大馬,而是騾子。
要說慈禧的威望在當時還是有著許多的擁護者,出逃的第一站遇到了接到消息的武衛軍前來護駕。
走走停停的路上,又陸續地吸納了一干人等,這些人都表示愿意和慈禧共進退的臣子,就這樣這支西逃的隊伍,達到了兩千人之多。
這個隊伍人數龐大,那麼吃的穿的所需開銷就變得大了起來。一路上并沒有走官道,而是另辟蹊徑。
在途經一處農田的時候,慈禧實在饑餓難忍,再加上隊伍中也是有許多人饑腸轆轆,就在此地割了農人的玉米直接烤來吃,沒有水就將玉米秸稈嚼碎,喝里面的汁水。
一路上那些官員隨從,只能靠喝馬尿來解渴,僅存的一點水,都留給了皇室之中幾個身份尊貴的人。
當時出宮的時候由于匆忙,并沒有帶多少銀兩作為盤纏,到了山西之前早已花光了。
倒是拿了一些珍寶,可是也無法兌換,萬一發現是皇宮里的物件,走漏風聲也得不償失。
無奈之下慈禧太后也只得差人前去向晉商借錢。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大著名的商幫,分別是晉商、徽商、潮商,無一不是實力雄厚的商業集團。
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當屬北方的晉商。多年前一部電視劇《喬家大院》,把晉商的精明能干,忠厚樸實演繹得生動形象,也將晉商的實力顯露出來。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山西人,只要是有山西人的地方就有晉商,只要有晉商的地方就有票號。電視劇里的主人公喬致庸,就致力于「匯通天下」的志向。
當時慈禧太后到達山西后,就著人調查山西地界有名的富商大賈。可是當山西的商人知道慈禧一行人到達山西后,并沒有像預料之中的那樣主動迎合,甚至避而遠之。
這里可以理解為商人看重的還是利益,當時的大清國氣數已盡,就連慈禧都逃了還能翻身嗎?這個疑問是大多數人思考的。
就算此時借錢給慈禧,那麼她什麼時候還。再者說借給多少合適,借得多了自己傷筋動骨,眼下戰亂紛飛,錢也不好賺。
借得少了吧又怕慈禧不樂意,觸怒了皇家威嚴,到時候再降下罪責,得不償失。
但此刻也有兩家晉商主動地站了出來,就是位于山西祁縣的喬家,和位于山西太古的曹家。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了,那麼多的晉商躲都躲不及,為何這兩家晉商會主動站出來呢?
山西太古的曹家,在晉商之中算是首屈一指的富商,從曹家始祖曹三喜開始,到了光緒年間這一代,那是積攢下了萬貫家業。
看過電視劇《喬家大院》的人知道,曹家一直是晉商中實力最強大的,可以說是晉商的標志和顏面, 所以曹家能站出來借錢給慈禧,也算是給晉商一個交代。
畢竟慈禧的地位在那,來到山西她老人家能屈尊張口向晉商借錢,本就是一種降低自己身份的行為。
這個時候沒有任何晉商的表態,那麼對于晉商的名聲也是一種損害。
再者慈禧的開銷不是一般的大,在晉商之中能借給她錢的人也屈指可數,曹家絕對算是其中最大的商家,能承擔得起這筆「有借無還」的錢。
所以曹家當即拿出30萬兩白銀給慈禧作為盤纏,慈禧自然是滿心歡喜。
但作為高高在上的她,自然不能讓人拿住什麼話題與把柄,這對她的身份是一種侮辱。
在問及曹家要什麼賞賜時,曹家說這是孝敬老佛爺的,但是慈禧作為大清朝身份尊貴的人,也沒有白讓曹家拿這份錢。
日后回到北京到時候,讓人把一件金制的火車頭賞賜給了曹家。
這個火車頭最早是由法蘭西進貢給乾隆皇帝的,由黃金、白金、烏金、水晶等精雕細刻而成,上面還有兩個表盤,一個看時間一個看天氣。
最神奇的是,如果往這個火車頭里倒上水,它還會冒出白煙,就像真的蒸汽火車一樣。
曹家一收到這件賞賜的禮物直呼太值了,這件寶物的價值已經遠超30萬兩。
此后這件火車頭一直視為曹家的傳家寶流傳下去,現在在山西博物館還是能夠見到的。
再說喬家雖然從銀兩上不能和曹家媲美,但身為喬家主人的喬致庸卻有一顆兼濟天下的豁達胸襟,人稱「亮財主」
。光緒三年天遭大旱,許多地方青黃不接、顆粒無收,朝廷上下也是束手無策。
但是此時的喬致庸卻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的決定開倉放糧,又捐出巨額銀兩用于賑災。
他說國這個大家沒有了,那麼何談小家,格局之大在晉商之中無人可比。
當慈禧提出借錢的時候喬致庸認為,一個可以改變喬家命運的機會到來了。
慈禧一行人到達山西后,喬致庸得到消息,將自家旗下的票號大德興從里到位裝飾了一番。
不說金碧輝煌也布滿真金絲綢,將這里作為接待慈禧的臨時行宮,給足了慈禧面子。
慈禧一行到了大德興之后,喬致庸親自接待,看著裝修過的大德興,慈禧很是滿意,覺得自己的身份地位受到了尊重。對喬致庸的印象也是極好的。
慈禧一行人就算在大德興稍作休整,慈禧在的這些時日,喬家每頓都是八碟八碗,好吃好喝地伺候著。
吃了一路的粗糧干飯,慈禧對這些久違的美味那是大快朵頤。
這里有一個小插曲,或許是一種諷刺。據說喬致庸有一天突然讓廚子做頓家鄉「風味小吃」野菜團子。
慈禧自然是沒有見過,吃了一口之后,直接用手自己拿著吃,不用太監伺候,而且一邊吃一邊感慨,此行也是因禍得福,吃到了如此美味的食物。
不知道慈禧以后知道,要是今天她吃的是最普通農戶人家吃的飯,會作何感想。
慈禧此行的目的是借錢,所以在休整一些時日后,當喬致庸說愿意拿出紋銀10萬兩時,慈禧也是說了一句,打攪多日想要什麼賞賜呢?
這時喬致庸也是當即回了一番話,也正是這一番話,奠定了喬家后代的基業,以及讓喬家和朝廷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喬致庸說:「能夠面見老佛爺就是一種福氣,這10萬兩就當是孝敬您的,哪敢提出要賞賜。
不過聽聞老佛爺的書法有大家之精妙,能夠親眼看見,也是幾世修來的福分,所以懇請老佛爺留下一幅墨寶,喬家必定焚香供養,以謝老佛爺之恩典」。
這番話第一次給足了慈禧面子,體現身份尊貴,第二又沒有讓慈禧破費,而是自己不要賞賜。
第三就是讓慈禧沒有白拿,而是留下幾個字作為恩賜,避免了慈禧金口已開,但是話收不回去的尷尬局面。
「喬致庸斗膽請老佛爺留下——福種瑯嬛四個大字」,這瑯嬛二字從字面上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麼今時今日慈禧在這,可不就是將慈禧比作神仙了,直接將身份抬高到了頂峰。
慈禧自然是欣然接受,大筆一揮「福種瑯嬛」四字大匾,就此留在了喬家。
喬致庸的這一做法是具有實質意義的,首先慈禧親筆手書,擺明了喬家和朝廷的關系,是一種背靠大樹的關系。
以后任誰想和喬家來往,有這層關系在,也要掂量一下自身的輕重。另外也是一道保命符,
此外喬致庸一直有一個夙愿,那就是「匯通天下」
。在這之前喬家的票號生意雖然做得也不錯,但是按現在的話來說,缺少一種官方認證。
不過自從慈禧來后,朝廷的稅費匯兌業務,就由喬家接管了。
可以說喬家就是朝廷在民間的經濟代言人,有了這一業務,真正地將匯通天下的業務實現了。
喬致庸的智慧、眼界,讓當時的晉商在感嘆之時也后悔不已。
誰也沒有想到眾人躲避不及的慈禧,竟然在這里還有巨大的商機留存。
然而機會只有一次,誰具有膽識,敢冒著虧損的風險,對慈禧進行風險投資,如果成功了,獲得的回報將是無可估量的。
顯然喬致庸賭贏了,讓喬家成為了晉商之中的耀眼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