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咱們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一事,這件事主要講述的就是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而無情地殺害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原本在皇室之中大家為了爭權奪位而導致兄弟之間互相殘殺并不算什麼稀奇的事情,可開啟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真的是那種為了皇位可以不顧血緣關系的人嗎?
而今在西安出土的李建成陵墓中,墓室碑上刻的55個字真正讓大家明白了李世民的為人。到底那上面刻了些什麼呢?是贊美還是詆毀的語言呢?
我們還小的時候就已經看過程咬金和秦叔寶幫助李世民打天下的電視了,只不過當初的我們還沒有成熟的思維,所以也就只是懷著看熱鬧的心思去看電視,并沒有去深思過里面的情節和設定。
但是我們再回過頭去細細品味的話,不難發現里面的貓膩真的是蠻多的。首先,最令人氣憤地一個人物就是唐高祖李淵了,因為他閉目塞聽、聽信讒言,最終才導致李世民的親兄弟肆意欺負他、陷害他,使得他被迫發動玄武門兵變。
表面上李淵雖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如果沒有李世民,那他只不過是隋朝的一名官員而已,頂多再加個皇親國戚的身份就不得了了。要知道,隋朝到了隋煬帝楊廣手里,就已經變得衰敗墮落了,他只顧自己享樂,壓根不關心百姓的生死,為此激起了很大的民怨。
當反隋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時,李淵還在糾結到底反不反,一定程度上來說他有些過于優柔寡斷了。好在李世民非常果斷,看事情的眼光也非獨到,因此,在他在強烈要求下,李淵才最終決定舉起反隋的大旗來。
可能也正是因為李淵遇事判斷不夠、能力不足,才在后來他們成功之時片面聽取別人的謊言,而誤會李世民。而且可以說在反隋的過程中,李世民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最多的,同時也是最大的功臣。
然而,最終被李淵器重的卻是李世民的哥哥皇長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這都不是最關鍵的,當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后,他和齊王李元吉竟然還私下密謀構陷李世民,因為他們害怕能力出眾、能人眾多的李世民會取代他們。
而彼時只被封為秦王的李世民心里壓根就沒那麼多彎彎繞繞,他雖然是有些埋怨父親的偏心,但是他也知道什麼叫做以大局為重。因此,對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多次陷害,他并沒有以同樣的方式反擊回去。
直到他身邊的幕僚們開始一個又一個遭受到傷害之后,李世民才開始反擊。可無奈的是李淵壓根就聽不進李世民的解釋,加上李建成和劉元吉買通了李淵身邊受寵的妃嬪們,成天在李淵身邊吹枕邊風,導致李淵對李世民成見頗大。
眼見事情發展的趨勢越發不受控制,李世民知道自己如果再不做出選擇,那麼可能最終倒下的那個人就是自己了。于是,他召齊了自己的一眾謀士,共同商量了一個天大的計謀。李世民先是以反駁李建成和李元吉構陷之事進宮面見皇上,而那時候皇上肯定會召見當事人來當場對峙,這個時候恰好就是最好的時機。
大家都知道進宮面圣是不能攜帶士兵和武器的,因此,當李建成和李元吉毫無防備地來到玄武門之時,就被埋伏在此地已久的李世民眾人打得個措手不及。很快,李世民就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給成功除掉了。
這件事不久,李淵就退位自己當起了太上皇,而李世民也正式成為了咱們唐朝歷史上的第二個皇帝唐太祖。在李世民的統治下,唐朝的繁盛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后的高度,更是開創了咱們歷史上的盛世「貞觀之治」。
也許李淵讓位不過只是懼怕李世民會殺害自己,但他不得不承認地是他的兒子李世民確實比他更適合當皇帝,更適合治理國家、管理百姓。另外,他心里應該也是清楚玄武門兵變不過是他們將李世民給逼上了絕路,所以后來他才甘心退居幕后。
很多人在聽到李世民曾經親手殺兄逼父后,都覺得他無情且心狠手辣,為了皇位無所不用其極。縱使他也帶領百姓們開創了繁華盛世,他們始終不肯抹去對他的偏見和不滿。一直到了現代社會,當李建成在西安的陵墓被成功發掘后,人們才真正明白李世民的為人!
其實李建成的陵墓內并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引起人們注意的主要是他墓碑上刻的55個文字。這些文字很簡單,一沒有贊美之詞,二無貶低辱罵詆毀之語,翻譯成咱們的白話就是李建成是什麼人,什麼時候出生的、什麼時候死亡的等等。
按理說,以李建成當時針對李世民那樣的情況,李世民還能給他一個葬身之所就很好了,更別說為他立碑刻字這樣的事情了。
可是偏偏李世民做了,面對不斷構陷、危害自己的兄弟,他雖然為了自保以雷霆手段懲罰了對方,但依舊還是給對方留足了顏面。光是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李世民不同凡響的人格了,他絕對不是某些人口中所說的那般心狠手辣,只不過是迫于無奈不得以而為之罷了。畢竟在他們的那個時代,殺人并不犯法,而李建成他們又沒辦法與其好好相處共存,這才導致了那樣的結果。
其實退一步來說,如果沒有李淵的偏心和李建成他們的野心,估計李世民也不會給咱們的歷史做出那麼大的貢獻。當然,這也不過是推測而已,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是不可能會改變的,李世民的功績是這樣,李建成他們的下場也是這樣,都是注定的。
身為華夏兒女的我們,需要花費精力去記住的并不是那些以訛傳訛的流言,而是真相背后的歷史,以及那些偉大人物所做出的貢獻。我們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責任,以國家的利益為己任,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