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許多英雄人物都有過詳細的描述,尤其是那些有情有義的能人志士,比如關羽、張飛、趙云等等。其實還有一個人雖然壯志未酬,卻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人才,他就是太史慈。
太史慈為人耿直,信守承諾,為了報答東吳孫氏的賞識和重用,一生效忠,只可惜英年早逝。然而最初先是劉備與太史慈接觸到的,為何劉備相術一流,識人無數,卻唯獨沒有招攬太史慈這個有膽識、有情意的英雄豪杰呢?
黃巾起義之后,劉備有心報效漢室,卻因為自己僅有一個「漢室宗親」
的出身,沒有強硬的家世背景,因此只能四處投靠他人的勢力。在鄭玄、盧植門下求學的時候,劉備與世家子弟公孫瓚的關系非常好,後來也是因為公孫瓚,劉備才混了個一官半職,當上了平原相。其實早年陳群、陳登他們都跟隨過劉備,但是最終還是沒有陪他走到最后,主要還是因為劉備實力不允許,沒有士族的支持,沒有財力和兵力,自然也沒什麼前景可言。所以早期有些能人志士沒能留在身邊,也確實跟他當時的實力太弱小有很大關系。
當年黃巾軍起義,孔融屯兵之地被圍困,處于生死存亡之際。
太史慈與他并無太深厚的關系,僅僅是因為太史慈認為他們都是在戰亂中分災共患的人,所以單槍匹馬沖了進去想要營救孔融。然而他勢單力薄,所以只要再獨自一人廝殺出城,到社會上尋求援兵的幫助,因此找到了劉備。當時太史慈身上掛了不少彩,說明了來意之后想要求劉備出兵幫忙。按理說這麼有情有義又有戰斗力的將才,劉備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他到自己的麾下效命才對,可是劉備卻沒有這麼做,而是感慨道:「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小編認為,劉備就會有這樣的反應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當時實力微弱,一直都以德服人,努力樹立自己的「仁義」頭銜,招攬那些綠林豪杰來投奔自己。然而孔融當時名揚天下,這樣的人都知道了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說自己的戰術有了一定的效果,所以相對于招攬太史慈來說,劉備當時最先的反應是對孔北海伸出援手,以此博取一些義名。
二是因為劉備自顧不暇,有心無力,他也想領兵去救孔融,能夠結交孔融,一定收獲頗豐,說不定會有更多的人來為自己效力。然而當時他僅僅只是一個平原相,卻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不僅要面臨敵寇,還有不少災民需要安撫,所以他能做的只是象征性地撥給了太史慈三千人馬。不過太史慈確實很有實力,就憑借這三千兵力救孔融與危難之中,殺退了黃巾軍。
各位小伙伴,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