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錦繡繁華背后,看上去是歷代君民的辛勤付出,實際上,一切早在宋太祖黃袍加身之前就已經初露端倪。
在那個總是被忽略的五代十國時期,后周的開創者郭威,已經為天下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燭聲斧影」是中國歷史上眾多難解的謎團之一。在那樣一個似有些飄渺夢幻的情境下,宋太祖趙匡胤離奇死亡,而他的胞弟則帶著他的尸首從黑暗中失魂落魄地走出。
從此之后,趙匡義成為這個新興朝代的第二個主人。
這位城府頗深的宋太宗作為最終得益者,曾經對歷朝歷代的君主進行過一番高談闊論,大抵是為了表現沒有一個皇帝比得上他。
當說到與宋朝關系最為緊密的后周時,他的言語似有諸多不屑。他對宰相呂蒙說到:「后周的太祖郭威,為人狡詐,多用陰謀,這樣的國家注定長久不了。
」皇帝的言語必然會被史官寫入史書當中,更何況是和宰相之間對為君之道的探討,趙匡義的這些話一旦被載入宋史,必然對郭威的后世評價造成重大影響。
趙匡義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只能說是有意而為之。
真實的郭威究竟如何呢?真的如趙匡義認為的那般陰險毒辣嗎?從郭威的所作所為來看,可能和趙匡義口中所描述的截然相反。
《新五代史》記載了郭威的一生。他本來是刺史之子,無奈父親鎮守順州時被劉恭仁所殺,順州也隨即淪陷,年幼的郭威只能隨著母親一路流亡,飽受亂世之苦。
后來,體弱的母親也在流浪生涯中不幸離世,郭威從此變成了孤兒,最后歷經千辛萬苦,投奔到一位姨母家中,生活才終于安穩了下來。
雖然姨母對他頗為疼愛,但是郭威從小就在江湖中長大,性格十分跳脫,經常在外邊「惹是生非」,家中無法管束,逐漸變成一個問題少年。
然而實際上郭威從不無故挑事,每次都是為了鋤強扶弱、行俠仗義才大打出手,并逐漸在潞州當地小有名氣。大家都知道潞州有一個姓郭的少俠。就仿佛亂世中多了一份慰藉。
后來李克用的孫子李繼韜經過潞州,與俠客郭威相遇,對他頗為欣賞,就破格選拔他作隨行護衛,郭威從此被卷入了五代十國巨大的斗爭旋渦當中。
在李繼韜軍中,郭威仍未改俠客本性。
雖然軍中紀律嚴明,但他還是經常因看不慣有人欺凌弱小而出手相助,常常鬧得軍中沸沸揚揚,然而李繼韜卻從來不對他加以遏制,甚至還多次包庇。曾經街上有一個屠戶仗著自己身體強健到處橫行霸道,犯下不少惡行。郭威聽說了這件事之后,特地帶著酒意去找這人買肉,故意挑他的刺兒。
霸道慣了的屠戶忍不下這口氣,拿起屠刀就從攤子上沖向郭威,郭威順勢執刀相接,功夫遠在屠夫之上,結果「帝即剚其腹」,也就是說郭威將屠戶開腸破肚。
雖然是為百姓打抱不平,但畢竟犯下了一樁殺人案,郭威立即被官府通緝,但是李繼韜還是將郭威保了下來。
傳說這個故事還是施耐庵《水滸傳》中「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原型。
但是鮮有人知。
李氏集團的內部局勢并不穩定,李繼韜的伯父李存勖一直覬覦皇位,并沒有按照李克用的遺囑,以恢復唐朝的江山為己任,而是自立為王,建立了后唐政權。
一直遵循祖父遺令的李繼韜當然不服氣,帶著部下發動叛亂,然而姜還是老的辣,李繼韜很快就慘死在親伯父的刀下。
所幸在這場動亂當中,作為舊部的郭威卻并沒有被波及,而是被李存勖收編進入皇家護衛隊。
李存勖繼承了游牧民族的血性,在戰場上建功無數,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將才,然而他只知打殺,對于為君之道毫無涉獵,政治也十分遲鈍,很快就被李嗣源所殺,轉而帝位易主。
幸運再一次降臨,身為先帝貼身護衛的郭威又逃過一劫,沒有被李嗣源肅清,只是被遣散出宮。
雖然保住了一命,但多年的奮斗都化為烏有,郭威變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流浪漢,在茫茫天地之間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就在這時,他巧遇了一個和他同樣因政變被遣散的宮女柴氏,兩人一見如故,同感亂世人生的不易,漸生惺惺相惜之情,并定下了婚約,郭威從此有了自己的家。
為了家人,郭威決定要從之前的動蕩不安中走出,在亂世中創下一番事業。思來想去,他投靠了石敬瑭。
也許郭威一開始只是想找到一個穩定的依靠,卻沒有料到石敬瑭這個亂臣賊子正在謀劃一場驚天大計。
皇位的誘惑性實在太大,石敬瑭根本毫無抵抗力,但是他的力量卻不足以和家底雄厚的李氏家族抗爭,更何況李嗣源還是他的岳父。
為了成功打倒李嗣源,石敬瑭做出了一個遺禍千古的錯誤決定——獻出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中國北部的屏障所在,占據天險地帶,易守難攻,一直是中華民族抵抗北部游牧民族的重要依靠。
為了一個皇帝的虛名,石敬瑭這些戰略要地全部送給遼國,在遼國幫助下建立了后晉,并向遼國稱臣,自稱「兒皇帝」,實際上已經完全沒有主權可言。
在石敬瑭的迷幻操作下,中國從此完全暴露在異族的鐵蹄之下,再難翻身。
身為手下的郭威,眼看著自己的國家被如此踐踏,百姓流離失所,心中憤懣卻又無可奈何。
此時他雖然已經位及將軍,但是仍依附于后晉政權,不能干竊國謀反之事,只能將心中的恨意深深隱藏。
石敬瑭死后,天下的局勢又一次發生巨變,遼國并沒有信守友好條約,大舉進犯中原,滅掉了石敬瑭心心念念的后晉,郭威再次變成了無家可歸之人。
就在這時,郭威的頂頭上司劉知遠看到機會來了,趕緊糾結了一幫隊伍占據了一小塊領地,并登基稱帝,建立了有一個新政權——后漢。郭威身為劉知遠最得力的手下,突然變成了后漢的開國功臣之一。
人生來到這一步,歷經四朝跌宕,郭威幾乎都是在命運的推動下前進的。
從少年時行俠仗義,到如今為萬軍統帥,短短十余載,如夢似幻,他心中或許更多的是茫然無措。五代十國幾乎沒有穩定的時刻可言,后漢政權傳到第二代,又開始動蕩起來。新皇帝劉承祐要樹立自己的威嚴,開始鏟除權臣,而充當他劊子手的人,就是郭威。
君命不可違,郭威只能淪為皇帝鏟除異己的工具,然而他沒有想到,從未有過忤逆之心,為國家嘔心瀝血的他,竟然也在新皇帝的暗殺名單之中。
好在郭威在軍中深得人心,有人將皇帝的心思傳達給了他,他一時如雷轟頂,百感交集,隨行的部下都對皇帝的做法憎恨不已,紛紛慫恿郭威自立為王。
但是郭威拒絕了,他志不在稱帝,還向部下解釋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不能做忤逆反上之事。不僅如此,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郭威還特地寫了一封信交給劉承祐,信中所述感人肺腑,聞者傷心。卻并沒有感動到劉承祐,反而讓他感到懼怕。
他看到了郭威在朝中的巨大勢力,在他眼中,郭威已經對皇位造成了難以遏制的威脅。
在這種復雜的感情下,他走了一招狠毒又愚蠢的棋。
他下令對郭家滿門抄斬,下至襁褓,上至古稀,一個不留。
遠在軍中的郭威聽聞此事時,無比絕望,軍中之人也無不對劉承祐恨之入骨。
在處理完郭家老小之后,劉承祐親率大軍討伐郭威,郭威率領將士殊死抵抗,很快就把劉承祐的軍隊打得潰不成軍,與劉承祐再見之時,郭威仍然沒有痛下殺手,反而推心置腹的解釋。
直到部下們實在看不下去了,一刀砍死了劉承祐。
劉承祐雖然死了,但是郭威卻沒有趁機篡奪后漢政權,而是準備上報太后重新挑選繼承人。
到了這份上,就算另立新主,謀反的罪名也再也洗不清了,仍然要面臨殺身之禍。于是部下們一致決定要擁立郭威登基。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郭威只能黃袍加身,建立了后周政權。
這一幕似乎有些眼熟,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如出一轍,然而事情不光只看結果,也要看過程,看似歷史的重演,實則出發點相差甚遠。
郭威當上皇帝之后,念在早亡的妻子膝下無子,便收養了柴氏的孩子柴榮,悉心培養,還將人們爭得頭破血流的天下交給了他,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周世宗柴榮。
眼中只有皇位的人、自私狡詐的人,又怎麼會甘心就愛你個皇位交給異姓之人呢?郭威明顯不是趙匡義口中的那個活該亡國的小人。
在登基之后,郭威獎勵農桑,恢復經濟,關注民生,廢除唐以來的眾多嚴刑苛法。并發現了唐朝遺留下來的最大弊端,那就是武治太過,讓地方手握重兵。因而大力推行文治,參拜孔廟,發展儒家。
世宗柴榮即位之后,又添加了許多利民之策,并清理了從武則天時期延續至今的佞佛的現象。可惜世宗英年早逝,被趙匡胤趁機奪走江山。
后周的這些政策大都被宋朝繼承,影響了整個宋朝300年的統治。可惜宋朝的君主大多數才略一般、德不配位,在內憂外患之下,很快讓這個王朝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