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李善長,天天忙著刨土種地,朱元璋為何還要滅他全家70多口
2023/03/16

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及其家眷共七十余人,盡數被處死。

都城內一片嘩然。

下這道命令的明太祖朱元璋冷眼看著一切,他心中的一塊石頭,終于可以放下了。

李善長從朱元璋剛發跡時就跟隨他,更是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朱元璋稱帝后,封李善長為韓國公,位于當時被封公的六人之首,足見朱元璋對李善長的重視。

到洪武四年(1371)時,李善長就已經辭官回家,天天刨土下地,與世無爭。

既如此,朱元璋為何還要殺李善長全家?

李善長過了近二十年的平民生活,又是如何反惹殺身之禍呢?

【君臣和睦 共建明朝】

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對李善長還是非常信任的,甚至可以用言聽計從來形容。

李善長,字百室,自小接受了比較新潮的「新安理學」

教育。

他的故鄉徵州有朱熹這樣的文學大家,這些大家們大多都是中原人士,他們對元朝蒙古族的統治十分不滿。尤其到了元朝末期,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起義,李善長深受前人影響,也覺得應該揭竿而起,反抗元朝。

剛好,這時他遇見了朱元璋。

朱元璋善于組織農民,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組織起了一個人數過萬的隊伍。

此外,朱元璋還任用知識分子做幕僚,這讓李善長十分心動,他也正愁有抱負沒地兒使,于是就在投奔到了朱元璋麾下。朱元璋求賢若渴,見李善長來投奔,欣喜不已。

經過一段共處,朱元璋發現李善長為人聰敏、善用賢才、能夠辨別忠奸,于是就將他當成了自己的心腹。每次有事都會和李善長商議,李善長也總能給出令朱元璋滿意的答案。

就此,朱元璋更加依仗重用李善長,經常會詢問他的建議。

一次,朱元璋問李善長:「這樣四處征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李善長淡然一笑,讓他別急,并用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成性,五年就當上了皇帝的故事告訴朱元璋:「元朝現在已經不行了,咱們馬上就到劉邦的沛縣了,只要您效仿劉邦,還愁不能平定天下?」

李善長一番話說進了朱元璋的心坎里。

李善長不僅能出謀劃策,還能夠安邦定國,如此多謀善斷,讓朱元璋覺得自己撿了個寶。

朱元璋是吳國公的時候,李善長在西吳改革制度、興修水利、開辟財源、推行屯田墾荒制度,為將來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奠定了基。

因此,李善長是大明王朝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

漢高祖劉邦有蕭何和張良,因此開創了漢王朝;朱元璋有集蕭、長二人之長的李善長,所以就有了大明王朝,可見開國大臣對一個王朝的重要性。

1368年,朱元璋稱帝,年號洪武。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履行了當初「我既為君,善長則為相」的承諾,將李善長封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還封為韓國公。

對于李善長而言,這是無上的殊榮。

明朝為了權力制衡,沒有宰相,設左、右兩名丞相行宰相之職。當時左丞相是李善長,右丞相是徐達,兩人一左一后輔佐明太祖朱元璋。

本該是君臣和睦,哪知最后還是悲劇收場!

【君臣離心 善長致仕】

朱元璋和劉邦的相似之處,不僅在于都是白手起家,都有肱股之臣相助,還有同樣敏感的性格和多疑的君心。

劉邦稱帝后,擔心手下人會有謀反之心,便將助自己登上皇位又手握兵權的韓信,以謀逆之名殺害。留侯張良因為善于審時度勢,在劉邦稱帝之后就辭官歸隱,這才免了一死。

而登基之后的朱元璋,心思跟劉邦簡直一模一樣。

朱元璋和劉邦都是平民出身,他們認為如果自己都能當皇帝,那這些輔佐他們的功臣,豈不是更能當皇帝?想到這兒,朱元璋就忍不了了,尤其是看到曾經的愛將李善長身居高位,他就更加渾身不自在。

從前李善長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朱元璋如果不對,就會聽李善長的意見。但朱元璋搖身一變成為說一不二的君王之后,無論對錯,他都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對李善長言聽計從,而李善長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官拜丞相的李善長當機立斷,敢于任事,這在以前可以說他是能力出眾,但在現在,那就是蔑視君權。朱元璋見李善長還是這樣獨斷專行,不禁想起來曹操和司馬昭之流,這些都是權臣謀逆的典型例子,朱元璋不自覺地將李善長對號入座,并開始對他不滿。

啥也沒干的李善長,就這麼被定了將會謀逆的罪名。

但聰慧如李善長,怎麼會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

其實不止李善長,朱元璋的其他開國功臣們,也早就意識到了朱元璋這敏感多疑的性格,為了保命,不少功臣都選擇了功成身退。

為朱元璋蕩平群雄,創業建國的名將朱升,在明王朝建立不久之后,就告老還鄉;洪武四年,文韜武略皆出眾的劉基也辭官歸隱;朱元璋大封朝堂時,被封為信國公的湯和主動交出兵權,請求辭官還鄉。

這些都是看清了朱元璋為人的聰明人,他們明白自己對朱元璋的威脅,所以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偏偏李善長不信邪,非要守住這功名不放,這才招來了朱元璋的猜忌。

洪武四年(1371),李善長生了一場大病,不能上朝。

躺在病床上的李善長有些不安,他明白自己是朱元璋的心病,但也舍不下這好不容易打拼下來的榮華富貴,所以才拖到了現在。

曾通曉政事的他,如今是個啥也干不成的病人,又身居高位,難免朱元璋看到會更加不快。

為了試探一下朱元璋的態度,李善長寫了一封辭呈,表示自己忝居高位,請求辭官卸任。

李善長認為,憑借自己和朱元璋這麼多年的君臣情誼,他總得挽留一下自己,誰知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就同意了李善長的請求。

朱元璋稱,現在天下都安穩了,開國大臣們也都封賞了,人家將軍解甲歸田不也過得好好的?左丞相自我登基以來勤勤懇懇,建國這三年又這麼勞累,我實在心有不忍,剛好今天要辭官,我這就準了!

朱元璋的批語一點回寰的余地都沒有,好像生怕李善長反悔似的。

李善長也實在沒想到朱元璋會來這一出。

不過,人情世故方面朱元璋還是懂的。

朱元璋允許李善長辭官的同時,還賞賜了不少東西,之后不僅讓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李存義的兒子李伸入朝為官,還將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長子李祺,也算是厚待了。

像朱元璋這種人就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他和趙匡胤一樣,打天下時對這些功臣禮敬有加,而守天下時,這些功臣就是心頭大患。

這不僅是君臣之間的矛盾,更是人心的參差。

【君心難測 終致殺身】

李善長辭官之后并沒有離開京城,而是在京城里做了一個整天土刨地的閑人。

但他可不是一般的閑人。

當時朝堂上不少官員都是李善長一手提拔培養的,所以李善長就算辭官在家,他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也依舊沒有消失,朝中有什麼重要大事,依舊會來找李善長詢問。

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官僚集團,貴極忘形、恃寵而驕,引起了朱元璋極大的不滿。

但朱元璋也不好發作,無緣無故懲罰功臣,必然引起百姓的不滿,所以只能忍耐。

李善長辭官之后,汪廣洋就被晉升為左丞相,但汪廣洋能力有限,朱元璋對汪廣洋逐漸失望。李善長見狀,立刻將自己的好友胡惟庸推薦到了中書省。

汪廣洋也因此對李善長和胡惟庸懷恨在心,認為是他倆將自己擠走了,這梁子就算是結下了。

有一次,汪廣洋抓住了李善長的把柄,他向朱元璋告狀說:「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朱元璋早就不滿李善長,現在得了機會,自然要警告李善長一番,所以就削減了他的俸祿。警告李善長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居功自傲。

同時,朱元璋也發現了一個能制衡李善長的辦法,那就是利用汪廣洋。

汪廣洋與胡惟庸不睦,整個朝堂都知道,因此朱元璋先把胡惟庸升為左丞相,然后把汪廣洋提到了和胡惟庸一樣的位置上,讓他擔任右丞相,這樣就和胡惟庸形成了一個互相監督的局勢,還能時刻關注李善長一黨的情況,可謂一舉兩得。

之后,胡惟庸糾結黨羽,專橫跋扈,依仗李善長的支持,在朝中肆意弄權,甚至有些呈給皇帝的奏章,也要先給胡惟庸過目,凡是對自己不利的,胡惟庸都會將其扣下。

這樣的行為已經完全侵犯了皇權的威嚴,朱元璋自然不能忍。

御史中丞窺見朱元璋的旨意,以為胡惟庸必死無疑,就告發胡惟庸謀反,朝堂上其他被胡惟庸欺壓的大臣也紛紛上奏,說有他「招倭」謀反等行為。

此時,胡惟庸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胡惟庸的相權已經嚴重威脅了皇權。

朱元璋需要一個解決他的理由,而現在這個理由就擺在眼前。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胡惟庸玩弄權術、心懷不軌、竊持國柄、枉顧國法、誣陷賢臣為理由,將其斬殺。同時又誅殺了一些和胡惟庸關系親近的大臣,并以中書省威脅皇權為由取消丞相一職。

至此,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此時朱元璋已經有了絕對的專制權,但他依舊不放心,因為還有一個人一直像一塊壓在他心頭的石頭,這人就是李善長。

胡惟庸是李善長推薦進中書省的,他能推薦一個胡惟庸,就難保不會有第二個,因此李善長活著一天,朱元璋就一天睡不安穩。

到這里,李善長的結局已經注定了。

自從胡惟庸被殺,朱元璋只要知道哪個官員是「胡黨」,就會將其抄家誅殺,因此人人都怕和胡惟庸扯上關系。朱元璋明白,要想除掉李善長,那就得給他按上「胡黨」的罪名。

洪武十八年(1385),這場「胡黨」之火終究燒到了李家。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是「胡黨」,朱元璋免了他們一死,只是貶了官職。

這很難不讓人懷疑是朱元璋授意所為,此時距離胡惟庸被誅殺已經過去五年了,李存義怎麼可能還會和胡惟庸扯上關系?朱元璋必然心里有數,他現在幾乎明著把矛頭對向了李善長。

但因為沒有實際的證據,朱元璋只能再次忍了下來。

之后,雖然朱元璋沒有找李善長的茬,但朝堂上關于李善長的彈劾卻一直沒有斷過,這讓朱元璋更加堅定了要除掉李善長的心。

李善長也是一個聰明人,知道朱元璋已經將自己視為心頭大患,此時他無論再做什麼都是枉然,干脆只管在家耕地種田,想要以此抵消朱元璋對自己的顧慮。

但他還是太小看朱元璋的手段了,朱元璋既認定了要殺李善長,又怎麼會輕易放過他?

洪武二十三年(1390),一批要發往邊疆的犯人中,有一個叫丁斌的和李善長關系較好,所以李善長就為其求情,而這個丁斌剛好曾為胡惟庸做過事。朱元璋覺得機會來了,便逼丁斌交代胡惟庸和李存義有交往的事,然后借機將李存義父子逮捕。

朱元璋抓了李存義父子之后,又逼他們說出了胡惟庸當年勸李善長謀反的事情。對于這件事,李善長的態度是「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

先不論真假,光這一句話,就夠判李善長死罪的了。

剛好此時「會有言星變,其占當移大臣。」意思是從星象上來看,此時應該改換大臣了。

證據「確鑿」,朱元璋不再手軟,直接將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全部誅殺,駙馬李祺因為公主的原因幸免于難,但這也無法掩蓋朱元璋身為帝王的冷酷無情。

77歲的李善長即便退休二十年,也難以讓帝王打消疑心,其實他們兩個都有問題,一個多疑敏感,一個不懂掩藏鋒芒,這樣注定無法君臣同心。

【結語】

如朱元璋、劉邦、趙匡胤等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都有一個十分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登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鞏固皇權,他們的矛盾點從外部轉移到了內部,從敵人轉移到了功臣,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局面。

而朱元璋比起那兩位更過分,34個開國功臣他殺了30個,雖然皇權得到了鞏固,但朱元璋沒有想過,這樣斬殺功臣,對于其他朝臣來講,除了起到震懾的作用,豈非會令忠臣寒心?

不過,朱元璋的行為也可以理解。

他對權力專制的控制欲已經達到了頂峰,大肆斬殺功臣是擔心自己百年之后,太子懦弱早死,皇太孫年幼,這滿朝的功臣會趁機篡位。

為了朱家皇室的穩定,他必須這麼做。

但不得不說,朱元璋此舉,保了皇室,輸了名聲。

狡兔死,走狗烹。對于草根起家的皇帝,就該效仿助劉邦登基之后,翩然離去的張良和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的范蠡,他們不貪戀權勢,能夠審時度勢,從而明哲保身。

若是李善長能夠做到辭官后,徹底遠離朝堂,做個真正的田舍翁,又何愁晚年不保呢?

甄嬛傳:華妃疑惑不解,為何純兒飯后要吃2斤糕點,而甄嬛卻洞悉其中的奧秘
2023/09/06
還珠格格:為何晴兒更願意和小燕子相處?初見含香時,為何不去了解一下紫薇的自我介紹呢?
2023/09/06
「如懿傳:炩妃所生的璟妧,其身世之謎是否揭開?」
2023/09/06
《如懿傳》:宮女嫁太監,逆境中的愛情爭霸
2023/09/06
蕭皇后:因長得美麗,被六人輪番霸占六十年,48歲還在被人搶奪
2023/07/25
「禍水紅顏」中楊玉環為何是例外,生前無政治野心,死后怪談眾多
2023/07/25
長平之戰,秦軍為何能以弱勝強殲滅趙軍40萬?兵馬俑坑揭示真相
2023/07/25
袁崇煥死后,還有一人可替明朝抵擋后金軍,可惜最后被崇禎冤殺!
2023/07/25
​明代最囂張的外戚:一門兩侯爵,敢在皇宮奸污宮女,偷戴皇帝御冠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