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建立了大明,從此開啟了最后一個漢人王朝。
明朝雖然對外實行的是「天子守國門」,但是有明一朝始終有兩大對手揮之不去:一個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這是中原王朝的老對手,漢朝、唐朝都深受其害。
明太祖當年北征,被王保保擊敗,也因此朱元璋也意識到了自己無法完全繼承元朝版圖,因明朝此便一直在長城一線和游牧民族僵持著。
而除此之外,明朝更是有一個全新的對手:倭寇。
比起北方游牧民族來說,倭寇顯然更難對付,他們和游牧民族不同,他們不會大部隊作戰,經常是小股敵軍肆虐。
可就是這樣,卻讓整個明朝都為之頭疼不已,他們經常肆虐東南沿海,在東南沿海燒殺搶掠,可是東南恰恰又是明王朝的經濟中心,嘉靖年間,一個無人倭寇小隊居然敢大張旗鼓的進攻南京城,搞得京師震動,可是衛所兵卻又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但是一到大部隊去圍剿,這些倭寇又跑到了海上,連個鬼影子都找不到,也因此讓大明王朝頭疼不已。
不過就是這股禍亂明朝兩百年的倭寇在嘉靖年間被徹底平息,雖然這其中還有小股倭寇流竄,可是已經問題不大,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到了清朝時期,倭寇似乎就消失了,那麼這其中發生了什麼變故,能讓成百上千的倭寇突然如同人間蒸發一般呢?
當時倭寇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可是這其中一部分都是所謂的「假倭」,其中汪直就是當時最著名的「假倭頭子」。
當然了,事實上,當時倭寇的占比之中,真正的倭寇數量還是很多的,他們經常在東南沿海打家劫舍,給東南沿海的漁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其實這些倭寇很多都是當時流亡而來的浪人,在大明朝統治時期,彼時的日本正處于日本最混亂的
「戰國時代」,彼時群雄四起各自割據一方,也正是因此產生了大量的流民和浪人。而那些被擊敗的浪人在被另一股勢力擊敗之后就想著東山再起,于是在這之后便漂泊海上并東渡到了明朝打家劫舍積累財富資本以圖回到日本繼續和那些軍閥對抗。
不過隨著日本戰國時代的三杰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的先后崛起,混亂的戰國時代也逐漸結束了。
德川家康統一日本之后,便開始加強對國內的管控,也因此出海人數越來越少,這自然而然地約束住了日本浪人出海數量,倭寇之亂一定程度得到緩解。
德川家康當時控制國內出海口,管控倭寇外逃,可是你別真就以為,德川家康這麼善良,事實上這個國家和民族一直很有野心,他們根本不會放過任何侵占別人土地的機會,當年唐朝時期,日本就趁著大唐攻打高句麗的時候想要趁機侵占朝鮮,結果一戰就讓日本消停了五百年。
到了五百年后,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之后,其野心也開始進一步膨脹,開始窺伺大明朝的土地,他有一個「夢想」:把他們所謂的天皇接到北京,然后自己去寧波養老。
不過,豐臣秀吉長得不美,想得倒挺美。
在這之后,15萬倭寇進入了朝鮮,如同日后的「甲午海戰」一般先侵占整個朝鮮,之后再進一步以朝鮮為踏板窺伺大明。
面對日本的挑釁,萬歷皇帝倒是有著很清晰的認識,他清楚地知道倭寇侵略朝鮮對于整個大明朝的危害,也深知朝鮮的重要性,在這之后他力排眾議不惜動用國庫以及大明朝的精兵強將前往朝鮮抗日。
事實上,豐臣秀吉確實是低估了明朝的體量,他前后多次入侵朝鮮,面對朝鮮軍隊,當時的日本還有一戰之力,可是面對裝備精良的明軍,日本并不具備任何優勢,明朝僅以少數兵力就把傾國而出的日本打趴下了。
豐臣秀吉也因為此次失敗而被質疑,整個人變得精神都不正常了,最終便宜了德川家康。
而在豐臣秀吉之前,倭寇對于大明已經有了很強的心理陰影了。
從明太祖開始,無數的名將都在為海域太平而努力著,可是由于這是一個全新的對手始終無法找到切實有效的方式方法。
直到嘉靖時期,倭寇肆虐日復一日,東南的不安給全國財政都帶來了許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就在嘉靖皇帝默許下任用胡宗憲平復東南,胡宗憲雖然屬于嚴黨一類,可是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破格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對付倭寇。
尤其是戚繼光,他所到之處對倭寇實行的是「一個不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徹底肅清倭寇。
而正是戚繼光等人的努力,得以讓日后的清朝有一個相對安穩的東南。
我們都知道,明清兩朝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禁海」,明朝初年,朱元璋實行海禁,這實際上是一種「重農抑商」的舉措,因為假設大量的人口進行海外貿易,那麼土地就會沒人耕種,這就會導致缺少勞動力,勞動力少了就會引發危機。
當然了,朱元璋的法子雖然有利有弊,可是對于沿海漁民傷害還是挺大的,這其中永樂皇帝雖然多次下西洋,可是大明之后多位皇帝都沒人敢打破這個祖制。
到了清朝之后,他們的「海禁」更加嚴苛,清朝初年,鄭成功的船隊經常在東南沿海一帶活動,讓清朝吃盡了苦頭。
他們認為這些勢力依靠大陸的物資發展自己的力量,要打擊這些海上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掐斷對他們的物資供應,所以之后甚至掐斷了對外的貿易。
也正是在如此嚴厲的海禁政策之下,到清朝時期,倭寇已經構不成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