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張玉:朱棣麾下的頭號戰將,他的家族超越了徐達,獨掌兵權100余年
2022/04/20

在最近熱播的《山河月明》劇中,重現了許多明朝初年的歷史人物。其中,朱棣身邊的「靖難名臣」也逐漸登場。最先出場的是張玉,而后是朱能姚廣孝等人。其中,張玉亮相時的身份是元朝樞密院知院,這個身份和歷史是相符的,但是,歷史上,張玉第一次出場發生在洪武十八年,比劇中的時間要晚得多。

張玉是明朝「靖難四公爵」之一,也是朱棣麾下的頭號戰將。他死后,被朱棣追封為榮國公。若干年后,張玉的家族甚至超越徐家,成為了明朝第一勛貴。

本文,筆者不談論劇情,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給大家重現一位橫刀立馬的靖難名將。

一、元朝降臣奔大明,北伐良將歸燕王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所有帝王中最能征善戰的兩位,他們除了自身擁有較高的軍事素養外,更擅長借助謀臣武將的能力,《名山藏》中有一句話:

「張玉、朱能比于徐、常;姚廣孝若劉基矣,跡其終始,殆有異焉。」

意思是說,朱棣麾下的張玉、朱能、姚廣孝三人,可以和朱元璋麾下的徐達、常遇春、劉伯溫相提并論。這句話雖然有些夸張,但其意思很明顯,張玉作為朱棣麾下的頭號大將,他在靖難之役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過,和朱能、姚廣孝不同的是,張玉最初是元朝的官員。《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記載:

張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為樞密知院。元亡,從走漠北。洪武十八年,北元繼續潰敗,作為漢人的張玉決定帶著家人歸附明朝。

張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元朝末年,張玉曾擔任元朝的樞密知院。洪武元年,徐達北伐時平定河南,張玉隨北元逃到漠北。直到洪武十八年才歸附明朝。

張玉出生于元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他比朱棣大17歲,而朱棣的另一位靖難名臣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也就是說,雖然同是朱棣的左膀右臂,張玉和朱能卻不是同一代人(張玉的長子張輔僅比朱能小5歲)。

張玉初投明朝時,并沒有受到重用。但他很快就迎來了機會。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任命藍玉為大將軍,后者率領十五萬大軍出塞。因張玉熟悉北元環境,他被藍玉任命為百戶,隸屬于前鋒營。這一戰,藍玉的大軍直接進入到捕魚兒海附近,并在這里突襲了北元主力,俘虜北元7萬余人,全勝而歸。

戰后,藍玉因功被封為涼國公,而張玉也被升為千戶。

三年后,張玉再隨藍玉北伐,這一次,張玉帶領一隊人馬直接將面前的敵軍追趕至鴉寒山。《明史·張玉傳》記載:

北逐元人之擾邊者,至鴉寒山還,調燕山左護衛。從燕王出塞,至黑松林。

此戰之后,張玉因功被調任燕山左后衛,從此,歸于燕王朱棣麾下。張玉在朱棣麾下很快展現了自己和其他將領的不同。經過黑松林之戰和征討野人諸部,張玉的能力得到了朱棣的認可。史載:

以驍果善謀畫為王所親任。

張玉最大的特點是善于出謀劃策,和他并列的另一位戰將朱能則更擅長拼ㄕㄚ,《明史·朱能傳》中如此概括他們二人:

(朱能)能于諸將中年最少,善戰,張玉善謀,帝倚為左右手。

這句話的意思是:朱能在燕王的親信中年齡最小,卻最驍勇,他和張玉二人,一個善戰,一個善謀,是朱棣最倚重的兩位將領。

在朱元璋的眾皇子中,燕王朱棣的能力較為突出。而且,早年間朱棣曾跟隨徐達出塞,對治軍方面頗有心得。

朱棣最擅長的就是和軍中將領打成一片,視將士們如手足,這就是他麾下將士們愿意追隨他的重要原因。

張玉從洪武二十四年調任燕山左后衛,到靖難之役之前,他在朱棣麾下一共待了7年時間,遠不如他在北元的時間長。朱棣當年為了讓張玉死心塌地地跟著自己,不僅待張玉如兄弟,還僅納了張玉的女兒為側妃。朱棣的王妃徐氏(徐達之女)經常派人給張玉的妻子和兒子送去關懷。這樣的待遇,是張玉在北元所不曾有過的,張玉焉能不被朱棣折服?

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后,曾回憶朱棣評價張玉的一段話:

張玉識見謀略,卓然老成,非諸侯所及,且端方有匡直之益,誠難得也。

可見,在朱棣的心目中,張玉「非諸侯所及」,且為人端方,是非常難得的將才。

良匠無棄材,明君無棄士。

朱棣能在眾多將校中看出張玉之才,并用心思去拉攏他為己所用,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因素之一。

二、藩王起兵眾將戮力,張玉驍勇連敗兩將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身后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親信極力慫恿朝廷削藩,而年輕氣盛的朱允炆也不愿看到藩王勢大,所以,在朱元璋尸骨未寒的情況下,朱允炆派李景隆突襲了周王朱橚的府邸,將朱橚及其兒子貶為庶人。

《明史·本紀第五》記載:

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

意思是,建文帝從一開始就忌憚燕王,之所以先削周王,就是因為周王朱橚是燕王的同母弟,想借此來剪掉燕王的羽翼。

所以,周王被削之后,燕王麾下的將士有些義憤填膺,有急性子的甚至慫恿燕王起兵自立。

而此時的張玉并沒有發表看法,因為不管朱棣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他都會義無反顧地支持。

接下來的一年,朱允炆又削掉4位藩王,其中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因為不堪折辱,直接舉火自盡了,這些消息深深地刺激到了朱棣。這時,朱棣身邊的謀士姚廣孝也勸朱棣「只信天道,不論民心」,朱棣終于下決心暗中囤積糧草、打造兵器,準備起兵。

建文元年七月,建文帝給北平布政使張昺、指揮使謝貴張信三人送來密旨,要求他們暗中設計擒獲朱棣。張昺、謝貴二人領命,張信表面上遵旨,私下里卻向朱棣通風報信。朱棣大驚,連忙和姚廣孝商議對策。結果,朱棣讓張玉、朱能率軍埋伏在王府內,然后邀請張昺、謝貴二人上門,就這樣,張昺、謝貴二人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張玉和朱能除掉。

接下來,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

燕王朱棣雖然身在北平,但他僅僅在藩邸,燕王府之外的地方名義上還歸朝廷節制。所以,接下來就是張玉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明史》記載:

建文元年,成祖起兵。玉帥眾奪北平九門,撫諭城內外,三日而定。

朱棣派張玉帶領麾下眾將奪取北平的九門,張玉不辱使命,在三日內便控制了整個北平城。

當時,北平都指揮使馬宣被張玉擊退,兵敗薊州,準備聯合薊州兵馬重新奪回北平,朱棣聽聞后,連忙下令守城。張玉卻建議朱棣以攻代守。于是,朱棣命張玉為將,帶5000兵馬突襲薊州,打了馬宣一個措手不及,不僅奪下了薊州,還招降了薊州兵卒。可謂「旗開得勝」。

而后,張玉又率軍奪下永平、密云等周邊重鎮。待遠在南京的朱允炆得到朱棣造反的消息后,張玉已經打了一波又一波的勝仗。

建文元年八月,朱允炆派老將耿炳文帶兵30萬北上平「叛」,朱棣率軍迎戰,張玉擔任先鋒。耿炳文的大軍剛到真定,張玉便率眾趕到。

當時,朱棣剛起兵不久勢單力薄,而耿炳文又是開國名將,燕軍中大部分將領都不敢和耿炳文開戰,朱棣也十分猶豫,唯獨張玉不懼。《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張玉往覘炳文營,還報燕王曰:「炳文軍無紀律,其上有敗氣,無能為。潘忠、楊松扼吾南路,宜先擒之。」

由于耿炳文的大軍一路奔襲而來,士卒勞累,紀律渙散,張玉建議直接率軍攻打由潘忠、楊松駐守的雄縣。朱棣大喜,命張玉為前鋒,張玉率軍如犁庭掃穴,擒獲了潘、楊兩將。

就在耿炳文調整軍力,準備過河的時候,張玉又率軍「擊敵于半渡之間」,大破耿炳文。耿炳文損失3萬余人,不得不退回真定死守。

耿炳文兵敗,朱允炆走馬換將,派曹國公李景隆接任南軍主帥。朱棣對李景隆頗為輕視,他帶著張玉等人避開李景隆,直接攻打北京后方的大寧,不僅除掉了指揮使朱鑒,還收編了寧王朱權的兵馬。

待朱棣回師,李景隆正在攻打朱棣的老巢北平,好在北平有朱高熾姚廣孝駐守,李景隆未能破城。接下來,雙方在鄭村壩展開會戰。《明通鑒·卷十二》記載:

辛未,戰于鄭村壩,連破其七營,遂逼景隆。燕將張玉等列陣而進,乘勝抵城下,城中兵亦鼓噪而出,內外夾攻,景隆師潰,宵遁。

朱棣把自己的士兵分為五營,其中張玉負責帶領中營直沖李景隆的大賬,朱能、丘福等帶領其余四營合圍包抄,北平城內的朱高熾也擂鼓為燕軍助陣,結果張玉連破李景隆7座大營,南軍將領竟然無人能擋其勇。

最終,在內外夾擊之下,李景隆潰敗,下令退兵。

從靖難之役爆發,到李景隆退兵,張玉先在北平擒張昺、謝貴,再在薊州干掉馬宣,待走馬回營,又連敗耿炳文和李景隆兩位南軍主帥,試問,朱棣賬下,誰有張玉之勇?

三、攻東昌大將陣亡,祭天地燕王落淚

建文二年,朱棣攻打廣昌、蔚州、大同三座重鎮,張玉和朱能二人立功最多。到了四月,朱棣和李景隆在白溝河對陣,展開決戰。《明史》云:

諜報景隆收潰卒,號百萬,且復至。玉曰:「兵貴神速,請先據白溝河,以逸待勞。」駐河上三日,景隆至。以精騎馳擊,復大敗之。

當時,探子得到消息,說李景隆收攏潰卒,聯合郭英、吳杰等人,合計有百萬兵馬,南軍浩浩蕩蕩正朝這邊ㄕㄚ來。

張玉稟明朱棣說「兵貴神速,我們應該先占據白溝河,以逸待勞。」于是,朱棣下令移師白溝河,磨刀霍霍等著李景隆。待李景隆馬不停蹄地趕到白溝河,張玉帶領精騎對李景隆展開突襲,李景隆再一次敗在張玉手上。

這一次,李景隆敗得非常慘,史載「璽書斧鉞皆委棄」,連朱允炆賜給他的璽書斧鉞都丟了,糧草輜重更是丟棄無數,簡直是一敗涂地。

縱觀靖難之役前期的幾次大戰,人們都知道是朱棣先擊敗耿炳文,又兩次擊敗李景隆,殊不知,這三次大型戰斗,承擔主要攻擊任務的將領是張玉、朱能、丘福三人,其中,張玉出力最多,戰績最為輝煌。

白溝河之戰結束后,李景隆逃到了德州,張玉聽聞后,立即帶兵追趕,等到朱棣趕到德州的時候,張玉已經拿下德州。隨后,李景隆逃往濟南,朱棣和張玉又攻打濟南,若不是濟南有盛庸和鐵鉉二將死守,恐怕張玉這次就生擒李景隆了。

當年十月,朱棣從濟南撤兵,在回軍的路上,張玉又順便攻入滄州,擒獲滄州守將徐凱。同年十二月,張玉迎來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戰——東昌之戰。

東昌,即現在的山東聊城,由于他毗鄰濟南,和濟南互為掎角,地理位置尤為重要。

為了拿下東昌,朱棣幾乎精銳盡出,盛庸聽聞燕軍將至,ㄕㄚ牛犒勞將士,鼓舞南軍士氣。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燕王以精騎沖左掖,入中堅。庸軍厚集,圍燕王數重,燕王自沖擊不得出。朱能、周長率番騎奮擊東北角,庸等撤西南兵往御,圍稍緩。能沖入,奮力死戰,翼燕王出。張玉不知王已出,突入陣救之,沒于陣。

東昌守將盛庸是一位硬漢,為了抵御朱棣,盛庸親自帶領南軍士卒,背城列陣,要和燕軍決一死戰。

當朱棣的大軍沖入東昌城墻下時,盛庸帶著大軍將朱棣重重包圍。

而此時,南軍另外一名悍將平安也帶兵前來支援,朱棣瞬間陷入劣勢。

朱能和張玉見局勢不妙,分別沖入陣中營救朱棣。朱能最先發現朱棣,他奮力死戰,終于從側翼救出了朱棣。但是,張玉并不知道朱棣已經被救出,他為了尋找朱棣,在南軍中大ㄕㄚ四方,所到之處,流血漂櫓。

盛庸見朱棣已經被救出,不得不聚集重兵圍困張玉。張玉力戰不降,最后時刻,身受重傷時又ㄕㄚ了十余人,終因精疲力盡,被盛庸斬ㄕㄚ于陣前。

《舊五代史》中有一句話:

為將者,受命忘家,臨敵忘身。

作為一名軍事將領,張玉是稱職的。作為一位古代軍人,張玉死于戰場,在得知朱棣已經被救出時,他也沒有遺憾了。

從靖難起兵,到東昌之戰,朱棣輾轉三年,張玉是他在陣中損失的第一位高級別將領。朱棣傷心欲絕,將士們也士氣低落,朱棣因此不得不退兵返回北平。《明史·張玉傳》記載:

師還北平,諸將叩頭請罪。成祖曰:「勝負常事,不足計,恨失玉耳。艱難之際,失吾良輔。」因泣下不能止,諸將皆泣。

到了北平,眾將向朱棣磕頭請罪。朱棣安慰大家說:「勝敗是兵家常事,我唯一悔恨的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失去了張玉這樣的肱股。」朱棣說完,竟然淚流不止,泣不成聲,諸將聽罷,也紛紛淚如雨下。

后來,朱棣麾下的陳亨、譚淵,王真三人也先后犧牲,朱棣雖然也哀悼,但并沒有張玉去世時傷心。

張玉一共輔佐朱棣10年, 他去世時,年僅58歲,他的長子張輔26歲,在軍中也立下不少戰功,朱棣從此對張輔特別厚待。

張玉去世一年后,朱棣攻破南京城,正式登基,接下來大封眾將,朱棣一共封了4位靖難公爵,分別是:淇國公丘福、 成國公朱能、榮國公張玉、涇國公陳亨

這就是后世所謂的「靖難四公爵」,其中,張玉和陳亨屬于追封。

后來,朱棣北伐蒙古,在和將士們談及靖難之役時眾人的功勞時,朱棣認為,姚廣孝和張玉對他的幫助最大。朱棣云:「吾倚玉足濟大事!」

這一句評價,便是對猛將張玉最大的認可,也是對九泉之下的張玉最大的安慰。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追封張玉為河間王、配享太廟。至此,張家也和明朝「開國六王」一樣,享受朝廷的香火。

四、三代帝王施君恩,張氏一門冠勛爵

張玉雖然去世了,但他的故事并沒有結束,因為在永樂和仁宣時代,他的三個兒子仍在大放異彩。

張玉的長子張輔也參與了靖難之役,朱棣登基后,張輔因功被封為信安伯。永樂二年,安南(古越南)國陳朝發生內亂,其國王之孫陳天平向大明求救,朱棣派大將朱能征討安南,張輔擔任副將。不料,朱能半途病逝,張輔臨時擔當大任,全勝而歸。至此,張輔逐漸成長為永樂朝新一代戰將。

此后,張輔曾三次南征安南,又三次跟隨朱棣北伐,逐漸坐穩了軍中第一把交椅。永樂六年,朱棣封張輔為英國公。

后人皆知英國公乃張玉一脈,殊不知,張輔的「英國公」爵位并不是襲承父親的「榮國公」,而是憑借自己一刀一槍拼出來的。

明仁宗時期,張輔被加封為太師,掌管中軍都督府,明宣宗時期,張輔隨駕平定朱高煦叛亂。

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駕崩時,張輔都是顧命大臣。

有明一朝,英國公張輔輔佐四代帝王,每一代帝王都對他榮寵有加,他死后被追封為定興王。

張玉的次子張輗也歷經四朝,曾多次擔任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太子太保,封爵文安侯

而張玉的第三子張軏更為特殊,他在明宣宗、明英宗時期多次出兵平叛,景泰八年,張軏和石亨、徐有貞等人一起參與奪門之變,迎接明英宗第二次登基,事后,張軏被封為太平侯,賜丹書鐵券,他死后又被追封為裕國公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明朝參與「奪門之變」的大臣較多,張軏是唯一一位善終者。

正是因為有張玉和他的三個兒子,張氏一門擁有「兩公一侯」三大爵位,讓張家在大明朝中后期尊崇無限。

而縱觀當時明朝的勛貴,黔國公沐家遠在云南,成國公朱家勢單力薄,淇國公丘家被除爵,曹國公李家爵位中斷,常遇春一脈早已沒落。徐達的后裔魏國公定國公兩支雖然勉強還算興旺,但遠沒有英國公張家得勢。到了明英宗之后,張玉一脈已經成了大明朝第一勛貴,特別是英國公這一支,更是人才輩出,國之柱石,張家獨掌兵權一百余年,一直鼎盛到明朝末年。

明朝正德年間,掌大明兵權40余年的第二代英國公張懋去世,被追封為寧陽王。此后,第三代英國公張侖領兵攻打韃靼,第四代英國公張溶參與抗倭,第七代英國公張維賢為了賑濟災民,捐出家產,第八代英國公張之極率軍平叛。

明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打北京,第九代英國公張世澤在得知崇禎自縊之后,仍堅持和李自成做最后的斗爭,最后被李自成所ㄕㄚ。至此,張家效忠于大明朝,算是有始有終。

張玉本是河南人,在亂世中為元朝效力,后來投奔明朝,初歸藍玉,有幸被朱棣賞識,逐漸成為燕王府的悍將。

筆者此前在寫鐵鉉的時候曾就靖難之役發表過看法,筆者認為,靖難之役是明朝內部的斗爭,這場戰爭的性質和雙方麾下的將士的品性無關。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因為靖難之役推動了明朝歷史的發展,就否定南軍中的盛庸、鐵鉉、平安等人的忠貞;我們也不能因為靖難之役導致四年的生靈涂炭,就把燕軍中的張玉、朱能、丘福說成幫兇。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中,張玉是忠于朱棣的,這并沒有錯。張玉及其家族對朱棣一脈的忠心,實際上也是傳統文化中「忠義」的一部分。

本文,拋開封建文化中糟粕的一部分,我們驀然發現:張玉家族一共10代人效忠于明朝,不正是反抗壓迫、保家衛國精神的縮影嗎?

岳飛曾說過「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歷史泱泱,大明的英國公府已經不在了,但精神仍需要延續。

甄嬛傳:華妃疑惑不解,為何純兒飯后要吃2斤糕點,而甄嬛卻洞悉其中的奧秘
2023/09/06
還珠格格:為何晴兒更願意和小燕子相處?初見含香時,為何不去了解一下紫薇的自我介紹呢?
2023/09/06
「如懿傳:炩妃所生的璟妧,其身世之謎是否揭開?」
2023/09/06
《如懿傳》:宮女嫁太監,逆境中的愛情爭霸
2023/09/06
蕭皇后:因長得美麗,被六人輪番霸占六十年,48歲還在被人搶奪
2023/07/25
「禍水紅顏」中楊玉環為何是例外,生前無政治野心,死后怪談眾多
2023/07/25
長平之戰,秦軍為何能以弱勝強殲滅趙軍40萬?兵馬俑坑揭示真相
2023/07/25
袁崇煥死后,還有一人可替明朝抵擋后金軍,可惜最后被崇禎冤殺!
2023/07/25
​明代最囂張的外戚:一門兩侯爵,敢在皇宮奸污宮女,偷戴皇帝御冠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