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外族統治的朝代,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帝國更是盛況空前,如今世界范圍的47個國家都曾經是大蒙古帝國的領土,這也讓大蒙古帝國的建立者成吉思汗成為問鼎世界上最偉大軍事家之一。
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前后歷經九十八年,到了元朝末年出現了大量的起義軍,攻陷大都,游牧民族王朝進入中原后沒有對農耕文明進行有效的轉化,元朝的統治者帶著「貴族」逃回蒙古。
退回蒙古的蒙古人,再也沒有了在中原的雄風,不僅失去了中原的江山,連很多生產力也跟不上,其中最為夸張的是蒙古人連生活的剛需用品鐵鍋都無法生產,只能依賴和中原地域交易。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
蒙古的大部分區域都是草原,被起義軍打敗后退回到蒙古地區的蒙古人,他們主要的活動地帶在鐵礦資源非常豐富的阿爾泰山附近,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
對于游牧民族來說,他們一直以來都以牧業作為主要,他們附近沒有充足的鐵礦資源,在原材料稀缺的情況下,投產比很低,為了生存,要想辦法先解決當下的溫飽和生存問題,就沒辦法在鑄鐵技術上進行鉆研,更別提施展拳腳。
中原的鑄鐵技術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到了漢朝,尤其是西漢的鑄鐵技術已經接近現代的水平了,作為游牧民族的蒙古,在制造業上一直是落后于中原的,后來也沒有進步。
蒙古人統治了中原后,并沒有針對中原地區的核心技術進行鉆研和學習,沒有學習和掌握「文明」
后變成自己的能力,他們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靠搶奪,把別人現有的搶過來給自己用。他們靠欺壓中原地區的百姓,弱肉強食,就可以擁有生活上的必需品,何必還要自己制造和折騰?對于性格豪放的游牧民族來說,多此一舉。因此蒙古人由始至終沒有掌握鑄鐵的技術。對他們來說,似乎壓根不需要。
因此,當元朝退出中原后,他們便沒有了搶奪的對象,鐵鍋之類的生活必需品一直非常的匱乏,另外,在元朝的統治過程中,主要通過交換原材料的方式獲得鐵原料。
他們退回蒙古后,明朝政府擔心蒙古人靠著鐵器打造各種武器,禁止邊境進行鐵器的交易,讓蒙古原本就稀缺的原材料更加緊張。缺少采礦技術,又沒有了可以交換的原材料,蒙古更加陷入了「一鍋難求」的境地。
元朝自建立起來,內部斗爭從未停止,皇權的更換非常頻繁,政權上的不穩定與動蕩加劇了民族矛盾的升級,加上統治者的無能,最終狼煙四起,中原地區的百姓紛紛舉起起義的大桿。
被打的退回蒙古的游牧民族,他們的骨子里是不安分的,就算退回大漠,也經常在邊境制造事端,對邊境進行燒殺掠奪,明朝出台了響應的政策,禁止邊境的交易。
就算到了后來,出于懷柔的政策,開放的交易也是馬市,還有茶市,銅器、鐵器、還有相關的兵器都是禁止交易的,沒有足夠的原材和技術可以鑄鐵鍋,交易又被禁止了,這一切就更加難上加難。
對于中原地區來說,把游牧民族趕出中原后,對他們的反擊力度相比以前就更大了,目的是削弱他們的力量,防止再來侵犯,如果他們連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鐵鍋都缺乏,更別提有多余的鐵可以鑄造兵器。
到了明朝時期,蒙古和明朝政府簽訂合約,其中有一條就是要交易鐵鍋,明朝政府為了防止他們日后把鐵鍋制造成兵器,可是鐵鍋作為民生用品,又必須允許交易,只能提供「次品」給他們,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不會煉鐵技術的蒙古人,鐵鍋壞了之后只能是一補再補,補到無法修復的時候也是扔掉,如此依賴貿易才能得到鐵鍋的民族來說,鐵鍋成了非常稀缺并且珍貴的物品。
同時,蒙古人的生活習性上,喜歡使用鐵鍋,鐵鍋作為生活必需品,其實有其他產品可以替代的,但是蒙古作為游牧民族來說,鐵鍋有一個特點,耐摔,還耐用,尤其是跟陶瓷之類的相比。
鐵鍋這一特點對于游民民族來說,非常受用,耐摔的鐵鍋方便攜帶,不必擔心行走和移動導致的磕磕碰碰讓鐵鍋破裂,因此鐵鍋成為了蒙古人的搶手貨,是「吃飯的家伙」
。蒙古人進到中原地區搶劫,第一個搶奪的就是金屬制品,其次才是女人,最后要搶的才是金銀珠寶之類的對中原百姓來說非常貴重的物品。
另外,燃料不足也是原因之一,蒙古人使用的燃料都是牛跟羊的糞便,這類燃料燃燒后的溫度達不到煉鐵的標準。雖然蒙古附近有東北大森林,但是相關的運輸條件的落后,也導致了木材無法大批量被運輸出來。
為什麼突厥人在冶鐵方面會有那麼大的名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背靠森林,在當時的技術來說,冶金最重要的燃料就是木材。草原大漠一望無際的是草原,而不是森林。
綜上以上因素,退居蒙古的蒙古人之所有連鍋都鑄不上,不僅是因為原材料的缺乏,缺少鑄鐵的燃料,還有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核心的技術,外因上因為明朝政府出于軍事防范的原因,限制了鐵的交易。
由此可見,不難明白,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會如此短暫,哪怕他們占有了中原地區的土地,卻沒有掌握華夏文明的精髓的燦爛。最終只有短暫的輝煌后走向滅亡,被趕出了中原,連鐵鍋都鑄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