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愛了三個男人,最名正言順的便是秦王嬴駟,但羋月最終卻沒有與嬴駟葬在一起,而是與義渠王翟驪葬在一起。
對于羋月來說,秦王是她至死都不願再見的男人——「生死不復相見」。儘管與秦王合葬名正言順,可她卻寧可選擇與無名無分的義渠王埋葬一處。這是為什麼呢?
對于羋月而言,儘管秦王給了她稱霸天下的機會,但同樣也給了她無盡的考驗與痛苦,那種深入骨髓的疼痛令人刻骨銘心,怨恨滿腔。
如果不是他,她不至于與羋姝反目成仇,姐妹倆自相殘殺、你死我活;如果不是他,自己的兒子嬴稷也就不會幾次三番險遭毒手。最令羋月不能原諒的是:秦王直到死後,還在拿她們姐妹倆尋開心,她們依然是秦王手中的一枚棋子——她是,羋姝也是。
秦王死後,嬴蕩順利繼承王位。羋姝一生的夢想終于實現,她如今是稱霸後宮的惠後了。如果沒有遺詔傳言,那麼,羋月母子很可能就會順利的前往封地,至少不會顛沛流離,去燕國受各種屈辱與苦楚。
她與嬴稷差點死在燕國。要不是義渠王與黃歇、蘇秦等人及時出手搭救,羋月母子真有可能永遠回不了秦國了。而讓她經歷這一切的禍源,正是因為秦王的遺詔傳言。
這個傳言很奇怪,秦王嬴駟是一個那麼謹慎小心的人,為何會走漏風聲、讓繆監的乾兒子謬乙獲知消息?
秦王一向看人很准,眼睛又毒,他怎麼會看不出謬乙是個怎樣的人?在他彌留之際,只把樗裡子和庸夫人以及自己的心腹繆監留在身邊就可以了,為何把讓遺詔之事,洩露給謬乙?
說穿了,這是秦王的一計。羋姝雖然搞不懂秦王的用意,但最終羋月卻明白了,正因明白,所以不能原諒!原著原文如下:
羋姝把羋月召來,冷笑著對她說道:「這是先王留下的遺詔,封你兒子為棫陽君,封在雍地……」
其實,此時的羋姝已經看出:羋月真的不知道有先王遺詔之事,她居然連自己分封到哪裡都不知道,可見事先嬴駟根本沒把消息透露給她。但羋姝心裡那口惡氣依然咽不下去。
在羋姝看來,嬴駟直到死都不肯召見她,與她恩斷義絕,完全是羋月害的。若沒有羋月一直以來的狐媚惑主,自己就不會淪落到今天。她之所以要加害嬴稷,就是因為安全感的喪失。以羋月昔日的得寵,嬴駟完全有可能會把嬴稷立為太子。
所以,她不能輕易放過她,要讓她生不如死。此時的羋姝已經接近瘋狂、歇斯底里,多年來的壓抑和屈辱終于有機會發洩和釋放了,她焉能輕易放過這個情敵?
然而,羋姝的問話卻讓羋月大為詫異。她不知羋姝何出此言。
秦王臨死之前曾想要樗裡子殺掉羋月,但樗裡子不同意。牽一髮而動全身,殺掉羋月,公子嬴稷怎麼辦?還有一個大將軍魏冉,魏冉在軍中亦有自己的結盟同黨,並且,魏冉是司馬錯將軍帶出來的人。無緣無故殺掉羋月,豈非要令朝臣猜忌、令軍中將士寒心?
如果秦王託付庸夫人的真正意思是:「嬴蕩難堪大任就把王位傳給嬴稷。」那他就該首先想到嬴稷與羋月的安危,不讓庸夫人和樗裡子以外的任何人知道。這樣放出風聲,豈非是要置羋月母子于險境,甚至置于死地?
所以,羋月怨恨他,嬴駟無非是想用這種方式令羋姝恐懼,令嬴蕩收斂,能專心于政務治理天下。一旦他不夠努力,隨時會被嬴稷取而代之。說到底,嬴駟不過是再次把羋月母子當成嬴蕩的「磨刀石」。當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可進亦可退。
羋月也是在承召後才恍然大悟的,瞬間明白了嬴駟的「良苦用心」。所以,她至死不能原諒他,不願意與他葬在一起,並最終選擇與翟麗一起安葬在了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