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所依托的不僅僅是過人的智慧和謀略,最為重要的還是他的私人軍隊,也正是這批不畏死亡的兵卒,才能讓司馬懿順利攻入魏國的皇宮之中,那麼司馬懿私養的三千死士,他又怎能保證死士誓死追隨,他的手段著實高明,這三千死士又是來自何方?為什麼死士訓練的過程中都未被發現,這些問題都要從司馬懿南征說起。
從曹操死后,司馬懿便壓制不住自己躁動的內心了,但由于自己在朝廷上的話語權還不大,他也只能繼續隱忍,所幸的是他輔佐的曹丕,最終繼承了曹操的王位,并且在曹操死后成功稱帝,這也讓司馬懿的地位水漲船高,一躍成為大司馬,這時的司馬懿在整個曹魏集團中,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有了實際權力的司馬懿,便開始了自己的計劃,但曹丕畢竟是曹操的兒子,在能力方面雖然不如曹操,但作為君主而言,他還是十分清醒的,這也導致司馬懿無法在許都做些小動作,于是司馬懿便把目光放在了南邊和蜀國的交界處,要知道曹丕在位期間,諸葛亮一直在北伐,這也導致南方的戰事十分頻繁,這就給了司馬懿很大的機會。
看準時機的司馬懿,隨即向曹丕上奏,準備親自領軍去抗衡諸葛亮北伐,這讓本苦惱的曹丕大為欣喜,從而給了司馬懿很大的權限,這也是司馬懿起家的根本原因,在天高皇帝遠的南部,司馬懿開始大肆培養自己的親信部隊,對于蜀國的攻伐,司馬懿采取死守的策略,這也讓諸葛亮無可奈何,而這時的司馬懿卻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謀反之路。
作為曹魏南部軍隊的將軍,司馬懿在戰爭中可以獲得的物資是十分充足的,于是司馬懿便開始囤積兵器,這也是為了以后起事做準備,有了兵馬錢糧的來源,司馬懿便開始物色士卒了,謀反這種事情,必須保證士卒的忠心,不然皇帝圣旨一到,這些士卒立馬叛變,那不就只能束手就擒了,所以司馬懿在這上面也花了很大的心思。
對于士卒的選擇,司馬懿并沒有在軍隊中挑選,而是自己暗自培養,司馬懿所選擇的都不是成年人,而是一些戰爭孤兒,在他們還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的情況下,司馬懿便從小給他們灌輸忠于司馬家的理念,也就是這種高明的手法,為司馬懿訓練出了三千無情的死士,保證這些死士誓死追隨他。
這些孩子在無依無靠中,被司馬懿拯救,每天的衣食住行都來自司馬懿,這也讓司馬懿成為了他們眼中的希望, 也就是這種樹立個人崇拜的行為,讓這些孩子對司馬懿產生了極大的忠誠,因為司馬懿在亂世中給了他們歸宿,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孩子慢慢成長,便成為了司馬懿最重要的死士。
司馬懿在南征的幾十年里,培養了大批的死士,并藏于南部的小村落之中,隨著曹丕的離世,司馬懿順利成為了顧命大臣,這也讓司馬懿的機會越來越大,在蜀國數次南征無果后,司馬懿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隨即將這三千死士化為凱旋之師,到許昌接受魏帝的封賞,就這樣司馬懿的死士,名正言順的進入到了魏國的都城之中。
在司馬懿的授意下,司馬昭、司馬師兩兄弟,假傳圣旨將都城的守軍全部調離,只留下了皇宮的禁軍,此時的魏國首都僅僅只有幾千人駐守 ,而司馬懿的大軍全部駐扎在城外,而且還有三千死士駐扎在內城之中,這個時候也是魏國皇宮最為虛弱的時候,司馬懿便毫不猶豫帶領三千死士進攻皇宮。
此時的皇帝還是少年,哪里見過如此陣仗,立馬被嚇的瑟瑟發抖,沒有皇帝的指揮和命令,皇宮的禁軍也是亂成一團,很快便被司馬懿的死士屠殺殆盡,余下的禁軍看大勢已去便紛紛投降于司馬懿,終于司馬懿在熬死了曹操父子兩代人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了皇宮,竊取了魏國的帝位。
司馬懿在謀反成功后,建立了大晉政權,然后沒過多久便病逝于許都了,其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繼承了司馬懿的遺愿,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偉業,蜀國隨著諸葛亮的逝去,整個朝堂混亂不堪,最終在鄧艾幾千人的進攻下,
無能的后主選擇了開城投降,隨著蜀國的滅亡,東吳政權也迎來了滅亡的命運。蜀國滅亡后的東吳,已經是無心抵抗,其內部充斥著大量的投降派,這也導致了東吳并沒有發起大規模的戰斗,在晉國兵臨城下的過程中,東吳各地的部隊還未全部調動起來,所以晉國也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亡了東吳,從此結束了天下三分的時代,最終天命歸屬于司馬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最讓人惋惜的時代。
司馬懿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自身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的兩個兒子,虎父無犬子,在司馬家體現的是淋漓盡致,然而劉備和孫權的后代完全是爛泥扶不上墻,這也導致了蜀國和吳國沒有問鼎天下的資格,所以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司馬懿,也應該是天命所歸。
從司馬懿私養死士開始,就注定了魏國的滅亡,作為統治者沒有憂患意識,把大權全部交給一個人負責,那麼很容易就出現這種反客為主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不能過于信任一個人,從而導致本該屬于自己的利益被他人侵占,所以不管是做什麼事情,最好還是親力親為風險才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