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 形象)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
作為后洪武時代涌現出來的年輕將領,這一年對藍玉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年。
元末明初將星璀璨,光是一個徐達就能蓋了半邊天,剩下的常遇春,張定邊,朱文正更是軍中驍將,各有功績。
相比之下,藍玉在這幫人里,只能算作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兵。
人說「有志者事竟成」,或說「是金子總能發光」,但這些口口相傳的人生哲理,在藍玉的身上卻并不存在。
前輩們所締造的軍事神話太過璀璨,這使得藍玉如果想要成為后起之秀,幾乎沒有其它的選擇,他只能默默等待。
在大明開國之后的很長一段歲月里,藍玉能做的,只能是跟在這些前輩身后混日子。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軍出征四川,居功至偉的,是大將傅友德。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軍遠征北元,他隸屬于徐達的隊伍中,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先鋒官。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西藩叛亂,藍玉作為副將跟隨沐英開拔云南,結果沐英在這一戰中表現出眾,直接在云南封了王,自此留守此地,成為了封疆大吏。
(沐英 形象)
事實證明,吃苦受累的都是自己,封王賞爵的都是別人。
藍玉很不服,但不服也沒有辦法。
作為一個年輕人,他有雄心,有壯志,有膽識,有魄力,但他卻唯獨缺少了一個成就功名所必須的條件,那就是資歷。
只要當年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老前輩們不死,他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但好在,藍玉雖然沒有資歷,卻有一門上好的親戚。
明王朝的開國武將,數量繁多,但真正能做到聲望出眾的,只有兩位。
一來中山王徐達,二來開平王常遇春。
這兩位仁兄對皇帝自然是忠心不二,但在對儲君的態度上,卻有著極為微妙的不同。
徐達的長女徐氏,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四兒子朱棣的妻子,所以徐達在一定程度上,更希望燕王朱棣能獲得儲君的位置。
而常遇春的女兒則是太子朱標的妻子,所以常家理所應當地支持太子,是太子黨的不二擁護者。
巧的是,藍玉又是常遇春妻子的弟弟,那麼藍玉即為太子妃和太子的舅父。
(常遇春 形象)
作為太子的舅父,藍玉在政治傾向上,自然也是極為擁立太子的。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朱標同志的太子之位一直做得很穩,他壓根不需要這些形形色色的政治勢力來鞏固自己的位置。
作為孝慈高皇后的兒子,皇家的長子,太祖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偏愛。
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生育能力很顯然是非常強大的。
他七十一年的悠長人生中,一共生育了二十六個兒子,這些兒子正如龍有九子,各有不同。
晉王朱棡忠武,秦王朱樉暴虐,蜀王朱椿勤勉,韓王朱松擅詩文,寧王朱權統軍有術,燕王朱棣智謀過人...
相比之下,太子朱標除了是皇帝的嫡長子之外,似乎并沒有什麼可取之處。
論打仗他不行,論文化他也不行,論腦袋瓜轉得快,他還是不行,所以不管怎麼來看,他都不是朱元璋唯一的選擇,也不是朱元璋最好的選擇。
在大臣們眼里,燕王朱棣文武通才,平素有韜略,一向胸懷大志,更和中山王徐達有姻緣之親,無疑是儲君的更好人選,但朱元璋對燕王以及其它的兒子永遠只有一個態度,那就是:
趕緊長大成人,然后到各地就藩,世世代代拱衛皇權,世世代代做你們大哥朱標的打工人。
(朱棣 形象)
皇帝在立儲之事上對朱標過多的偏愛,在臣子們眼里是一種舐犢情深的表現,但在作者看來,其實反倒十分正常。
從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劉福通,韓山童起義,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鼎中原,建立大明,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到處是農民起義,到處是群雄割據,百姓們飽嘗戰亂之苦,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
現在,大明鼎立,百廢待興。
在亂世之際,這個天下需要「朱元璋式」的人物,殺伐果決,殘忍無情,但現在四方已定,人們不再需要寡恩刻薄,冷酷威嚴的統治者,人們需要的是仁主,是懂得與民更始,施恩于天下的帝王。
而自小深受儒學文化熏陶,性格溫謙恭讓,體恤官僚和臣屬的朱標,無疑才是自己最好的選擇。
太祖皇帝不是沒有考慮過燕王朱棣,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聰明,勇敢,果決,有城府,簡直和自己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如果在戰爭年代,他相信朱棣一定是一個很好的王。
但在此時此刻,他真的會勝過太子朱標麼?他真的能比朱標更能施恩于民麼?
朱元璋不確定,或者說,朱元璋不敢冒這個風險。
否定朱棣或許能規避一定的風險,但選擇了朱標,卻為朱元璋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這個風險來自于,朱標仁慈,但卻沒有勢力。
任何一個沒有政治背景和軍事基礎的儲君上位,都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太祖皇帝決定,要為太子朱標精挑細選出一位武將,來為他的帝王之路,保駕護航。
而這個被選中的人,正是藍玉。
(朱標 形象)
當然了,君恩浩蕩,但卻隱藏不露,皇帝雖然選中了藍玉,但藍玉卻從始至終,都毫不知情。
藍玉感覺不到皇帝在政治棋盤上對自己的栽培,但卻敏銳地察覺到了自己的仕途越來越順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一直在征北大軍里混日子的藍玉突然被封為征虜左副將軍,成為了討伐北元部隊中的二把手。
如此火箭式的升級,藍玉不得不重視起來。
自己當過大頭兵,做過軍中炊事,連扛旗的小兵也干過,自己曾經無比羨艷那些可以統軍打仗的將領,而如今自己也成為了這些將領中的一員。
他的心情十分激動,他認為,這既是上天垂憐自己,更是君王看到了自己多年來的勤懇表現,所以,這個封王拜相的機會,是自己爭取來的。
馬有千里之程,非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現在,藍玉十年磨一劍,等來了自己的好運。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藍玉北上,大破北元軍隊,俘虜北元將領納哈出。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藍玉在捕魚兒海大破元軍,獲人,畜六萬。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湖北府和貴州府相繼反叛,藍玉一一平定。
......
(大破北元)
領兵南征,北上破元,平定西南,藍玉不負帝王的期望,在短短幾年時間,締造了屬于自己的戰場傳奇,更成為了明王朝最為如日中天的將領。
藍玉的成長,朱元璋其實一直都看在眼里,是他給了藍玉超越前輩的機會,將藍玉一步一步地送上了后洪武時代武將的神壇。
而皇帝做這一切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皇帝明白,藍玉是太子朱標的舅父,是堅定不移的太子黨,藍玉的強大,就代表了太子的強大。
藍玉會成為了朱標的左膀右臂,更會成為太子未來登基的雄厚軍事基礎。
有藍玉這樣的悍將保駕護航,朱元璋足可安心了。
所以就算已經走到人生頂點的藍玉開始出現了一些為人臣的瑕疵,朱元璋也是可以忍受的。
開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達接連因為年邁和傷病去世,宋國公馮勝戰功赫赫,但卻被朱元璋屢屢猜忌,此后不得重用,藍玉環顧四周,自己居然成為了明朝軍事力量里的中堅人物。
在確信了自己的主導地位之后,我們的藍玉同志有點飄了。
他自恃功高,屢屢犯下不法之事,例如蓄養莊奴,廣收義子,擅結黨羽,搶占民田,被朝廷里的幾位御史盤問,藍玉竟勃然大怒,將幾位御史用棍棒打散。
一次北征漠北返程,只因為守關的將領開門時稍有怠慢,藍玉暴怒,竟然縱容兵士毀壞城關,破門而入。
他大破北元軍隊,卻不優待俘虜,反而以帝王之師,在戰場上敗壞德行,奸淫了北元皇帝的妃子,以至于這位妃羞愧自盡。
皇帝念他有功,對這些罪行都做寬恕,不僅不罰,反而封他為太子太傅,但藍玉卻十分不滿,當眾叫囂道:
太傅算是什麼東西?難道我不能做太子太師麼?
朋友們,朱元璋是什麼人物,朱元璋又是什麼樣的君王吶。
(朱元璋 形象)
他曾經親自制定《大明律》和《御制大誥》,對明王朝的文武百官有過極其嚴苛的為官規定和約束,嚴苛到官員只要貪污白銀六十兩以上,就會被斬首示眾。
剝皮食草,縛官面圣,皇帝在打擊官員驕縱不法的問題上,是從來都不會心慈手軟的。
別的不說,就是和皇帝關系最為親近的淮西功臣集團,因為這些開國功臣的小小瑕疵,被皇帝抓住把柄,送上西天的,就不在少數。
但奇怪的是,眼睛里素來容不得沙子的朱元璋,卻對藍玉這一團狂妄至極的沙塵暴容忍到了極點。
對朱元璋來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兒。
藍玉是他為太子朱標親自培養的勢力,他沒有自斷臂膀,自毀兒子前程的道理。
更何況,如今藍玉有罪于朝廷,他日太子登基,便可以此罪,施恩于藍玉。
如果一切順利,自己龍馭上賓之后,太子朱標將會攜手藍玉,將明王朝的發展推上另一個高度。
一個連自己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但很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充滿了意外。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太子朱標偶感風寒,幾日病重,居然在倉促之間就薨逝了。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對朱元璋來說,這實在是一個晴天霹靂。
朱元璋雖然是大明的開國皇帝,九五之尊,天子之體,但作者有些時候,卻不免對他生出幾分憐憫。
(馬皇后 形象)
這位大明帝國的首位統治者,早年喪父喪母,中年喪妻(馬皇后),晚年喪子,回首這一生,他已經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親人。
身為帝王,面對這一連串的親人崩逝,他十分傷感。
作為一個從底層,從最為卑微的乞丐一步一步爬上來的統治者,朱元璋已經經歷了太多了。
帝王之心早已如磐石般堅硬,他明白悲傷和哭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在史書的記載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在妻子和兒子離去的那些日夜里,皇帝仍然「夜帝慟哭,不能自已」。
在朱元璋的為人君的時代里,他曾經好幾次想要發起政治清洗,誅滅那些自己看不慣,抑或對皇權有威脅的人,多倚仗馬皇后和太子朱標的勸諫,這才止住了君王殺伐的腳步。
而如今,馬皇后和朱標已然離世,這一柄寒冷徹骨的天子劍,再無劍鞘。
帝王從悲痛中抽離出來,很快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改立太子朱標的長子,皇長孫朱允炆為儲君。
他為什麼繞開了自己的兒子而選擇了長孫為帝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也許是因為朱允炆繼承了父親仁愛寬厚的性格,被朱元璋倚重,也許是皇帝的兒子們始終得不到重視和信任,也許,是朱元璋對朱標的死,一直意難平。
但無論如何,朱允炆成為了新的繼承人。
而這個決定,將會徹底改變兩個人的命運,第一個人,是燕王朱棣,第二個人,是大將藍玉。
靖難之役的故事同樣精彩,但很可惜,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這個傳奇的大明戰神,藍玉。
此時的藍玉,仍然沉浸在自己位極人臣的快樂狀態中,他絲毫不知道,他已然屠刀懸頸,馬上就要引頸受戮了。
(皇宮)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早朝。
洪武年間的明朝京師,是在南京。
而早朝的地址,通常是在南京皇宮的奉天殿。
朝陽沐浴大地,映照出皇宮中龍盤虎踞的氣象,更使得這些恢弘氣派的皇家建筑群肅穆無比。
奉天殿上,文武群臣各列兩排,最高處,端坐著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朱元璋。
陽光勾勒出這位傳奇帝王已經有些疲憊的身形,此刻,他已經不再年輕了。
但帝王的眼神掃視過奉天殿的每一處角落,卻似乎能讓這世間所有的藏污納垢之輩,無處遁形。
這一天的早朝,只有一個人上了奏折,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蔣瓛。
蔣瓛,洪武年間生人,時任錦衣衛都指揮使。
這位指揮使在朝堂上單刀直入,控訴武將藍玉謀反。
百官十分詫異,大臣們一臉驚駭,當事人藍玉更是一臉不可置信的神情。
不過,不可置信的神情很快變成了胸有成竹的平靜,因為在藍玉看來,這朝堂上的小小變故,只不過是這位叫做蔣瓛的小錦衣衛沒事兒找事兒罷了。
你可以控告我貪贓枉法,你可以控告我縱容行兇,你可以控告我侵占民田,你甚至可以控告我強搶民女,因為這些事兒我藍玉的確做過,你控告起來也能查有實據。
不過即便有官員們拿著實證去彈劾自己的過失,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自己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大明王朝,在漠北平定北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北元的政治體系,去了皇帝一塊心病,如此之功績,皇帝一定會因功而寬宥自己,畢竟在以往,皇帝向來對自己都是多有袒護的,又何況是這小小的錦衣衛子虛烏有出來的謀反呢?
藍玉可以拍著胸脯保證,自己無非是小奸小惡,他對皇帝絕對忠誠,可以說是肝腦涂地,至于謀反,純屬污蔑。
太祖高皇帝兼聽則明,一定能明辨是非曲直,還自己一個清白。
但藍玉不知道的是,今日,不同往日了。
錦衣衛蔣瓛的控告話音未落,奉天殿外立刻涌進幾十親兵,不由分說的把自己按在了地上,不能動彈。
皇帝當場宣布,藍玉謀反之罪確鑿,革除一切功名,下獄處死。
(蔣瓛 形象)
朱元璋對他的決定讓他振聾發聵,他實在不能想象,自己居然會因為一個小小的錦衣衛的污蔑,而落得一個身敗名裂順便身首異處的下場。
事實上,在那一天的早朝,皇帝不僅決定了藍玉最終的命運,更是拔出蘿卜帶出泥,誅滅了一大批和藍玉謀反有牽連的官員,細細算來,竟然有一萬五千余人跟著藍玉,一起被皇帝送上了西天。
而不出意外的是,這一萬五千多人,基本上,都是皇帝曾經悉心栽培,打算留給太子朱標的政治班底。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洪武年間最為震懾人心的「藍玉案」的真相,終于浮出了水面。
太子朱標如果能成為皇帝,那麼藍玉將會成為后洪武時代屈指可數的功臣,因為朱標雖然仁慈,但卻并不軟弱,他有能力管理和牽制藍玉這樣的悍將,而經朱元璋悉心培養和調教的藍玉,也必然會為明王朝做出更大的貢獻。
可如今,太子朱標已經死了,新的領導人,是懵懂無知的皇長孫朱允炆。
年輕的朱允炆沒有父親的能力和手段,更沒有御人有術的魄力,他能控制和管理好像藍玉這樣手握軍權,擁兵自重的大臣麼?
自己故去之后,萬一藍玉起兵謀反,朱允炆能抵擋的了麼?
自己這個稚嫩的小孫子,能料理好這些原本屬于他父親的班底麼?
(朱允炆 形象)
朱元璋沒有這個信心。
所以,當年他嘔心瀝血為太子朱標建設的政治堡壘,到如今反而成為了皇長孫朱允炆的政治囚籠,成了這位大明儲君,最大的威脅。
藍玉啊藍玉,你是冤枉的,朕打心眼兒里知道這一切。
非你不忠,非我不明,你的清白在奉天殿上,我們朱家千秋萬代的江山,也在這奉天殿上。
為了新朝,為了新帝,藍玉,你必須死!
藍玉,這位可謂是有明以來權勢最盛,后洪武時代能力最為出眾的大明戰神,就這樣被送上了斷頭臺。
當年在軍營里做馬夫,做炊事兵,做掌旗兵的艱難歲月,當年獲得領軍大權,在捕魚兒海橫刀立馬,建功立業的傳奇人生,當年功蓋春秋,魁柄獨持,為君王所倚重的巔峰時代...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
一路走來,藍玉曾經看盡了世間辛苦,看遍了世間繁華,一路上,他也見到過金戈鐵馬和花團錦簇,那一夜,
他也曾夢見百萬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