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崇禎皇帝,這是每一位起義者的必然要做的。那年是大明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即公元1644年4月25日。
三天后,可憐的崇禎皇帝尸體被人在煤山找到,只不過已經被凍成了人肉干。他的衣服中,藏著崇禎皇帝最后一道詔書,似乎看到這個猜忌自負皇帝最后的一絲仁慈。「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殺盡百官、勿殺百姓」等。
這些話看得出崇禎皇帝的人君之風,但是對百官的恨意卻又躍然紙上。那麼他為何要殺完曾經輔佐自己的百官的呢?誠然,后來的李自成似乎要幫助崇禎完成遺愿一般,對百官拷打折磨,最終把自己逼上了絕路。難道這是崇禎皇帝最后一道詭計嗎?他會預料到李自成的結局?
答案是否定的。崇禎皇帝或許并不是有作為的皇帝,但絕對是一個有志氣的皇帝,從他登基那一天開始,無時不想著能讓大明朝中興。于是,他很勤政,整夜不睡覺批閱奏折是常事,甚至于一天殺掉五六十位貪官污吏也是常事。
不僅如此,他還喜歡作自我檢討,沒事就出一道《罪己詔》,動不動就跪在太廟里哭的稀里嘩啦的。可是,這些似乎對千瘡百孔的大明朝起不到什麼作用,可是他卻一直很用心刻苦的去做一個好皇帝。
當李自成這個賊寇做大的時候,當闖匪即將殺進北京城的時候,國庫空虛的他懇求大臣們捐出家財,為前線將士發軍餉。他天真認為,只要大家慷慨解囊,就能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大明朝也便可以續命。
然他卻想錯了,那些平常口中慷慨激昂報國忠君的大臣們,這個時候全部變成了自私鬼,要他們捐銀子比要命還難。
可是崇禎皇帝有點胃口大開,按照他的想法,每個大臣拿出來三五萬兩銀子應該問題不大。可是他想得到開始,卻想不到結局。捐款最多的也無非兩萬兩銀子,其他的大部分是幾十兩。
不過,這也有情可原。都知道崇禎喜歡殺貪官污吏,最恨貪污。誰知道回頭把農民軍打退了之后,崇禎皇帝會不會回過頭來算總賬。這還不算,到了這個時候,連老丈人都靠不住。他的老丈人周奎,眼瞅著女婿快完蛋了,也是畏畏縮縮,叫苦連天。還說自己家吃米都成了問題,哪有錢捐出來。
最終,他的這次計劃失敗了,李自成快攻入北京城了,而「捐銀助響」以失敗告終,崇禎悲憤不已。在最后一次朝會上,崇禎面對面前的眾臣惡狠狠地說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于是,崇禎皇帝臨死前也沒有忘了這件事請,就留下了那句遺言。只是,他為何沒有反思到自己到底錯在哪里?而我們卻又無法說他是一位昏君,他誅殺袁崇煥事件,至今也是無法評說對錯。
可是,他卻坑慘了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