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難得雄主,只可惜命運不濟,英年早逝,未完成國家大統,收復幽云之地的大業。無奈留下辛苦打下的江山,本應蓄勢待發,迅速崛起的后周帝國,怎奈小皇帝無能為力,任人擺布。終將這偌大的基業拱手送與趙匡胤之手,與其說柴宗訓繼承了皇帝之位,還不如說是趙匡胤繼承了后周江山。所以,柴榮可謂是大宋基業的奠基者啊,完完整整的把江山交到了趙匡胤的手上,趙匡胤兵不血刃,平穩的坐上了這個皇帝寶座。
歐陽修曾在《新五代史》寫到對柴榮的評價:
「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
那麼周世宗柴榮是如何把后周一步步帶向強國之路呢?(請往下看!)
后周世宗柴榮
一、少年英雄
柴榮的姑姑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夫人,柴榮從小就跟著姑姑長大。而郭威也十分疼愛他,由于郭威一直沒有兒子,就收養柴榮為養子。柴榮漸漸地長大,成為一位外貌英俊的小伙子。他為了貼補家用,經常到南方去經商,期間還不忘練習騎馬射箭,習得一身好武藝。后來又學習經史子集,尤其是黃、老之學。
柴榮成為了一位性格沉穩,寡言少語的少年英雄,這讓郭威很是歡喜。隨著郭威輔助劉知遠建立后漢帝國后,柴榮的地位也一直上升,這得益于郭威對他的格外關照。后漢太祖劉知遠沒做多久的皇帝就死了,而他的兒子一上來就猜忌郭威,不斷的疏遠郭威,甚至在郭威離京之時,殺了他留在京城的家眷。使得郭威舉兵圍攻后漢,這時的后漢已經不是郭威的對手了,郭威很順利的取得了后漢的江山。
郭威稱帝后,柴榮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朝中大臣,軍中大將,集甲胄顯貴于一身。公元953年,郭威病重之間,任命柴榮為開封府尹、晉王。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柴榮即位稱帝,為后周世宗。
郭威
各位讀者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郭威會讓一個外姓人來繼承皇位,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因為,其一柴榮是郭威的養子,已改名叫做郭榮,是即位后才改回柴榮,為了全文敘述方便,在此統稱柴榮;其二郭威與柴榮的子嗣被后漢隱帝劉承佑所屠殺,郭威只剩柴榮這麼一個養子。所以,柴榮即位也是名正言順,再者他也是有實力的。
二、初露鋒芒
柴榮剛即位不久,后周還處于國喪期間。北漢國主劉崇聯合遼軍鐵騎席卷而來,號稱大軍十萬,殺氣騰騰直奔潞州。柴榮力排眾議,親率大軍前往潞州迎擊漢軍。周軍一路勢如破竹,屢次擊敗漢軍。不過,劉崇也重整旗鼓,與遼軍合軍一處,再與周軍戰于高平。周軍在柴榮親臨戰場指揮下,奮勇進攻,一舉擊退了漢遼聯軍,取得了高平大捷。
隨后,又乘勝追擊,順勢圍困了劉崇的老巢晉陽。但因周軍糧草不足,劉崇又拼死抵抗,無奈之下,周軍班師回朝。
在這場戰役中,柴榮發現后周軍隊里有很多逃兵,于是回到京城后,開始重整軍隊,把那些在戰場上的逃兵全部斬首,再獎勵那些英勇作戰的將領,其中就有趙匡胤。同時下令從各地選取精壯、勇猛之兵輸送到京城,編為禁軍。這樣一來,后周的這支禁軍就成了全軍主力,在戰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勵精圖治
柴榮曾經有個計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力于太平。
這個計劃很好,但是柴榮萬萬沒想到,他連第一個十年都沒能熬過。
世宗在位期間,大力整頓朝綱,革除積弊,特別是在打擊貪贓枉法上下足了功夫。柴榮一生節儉,最討厭那些官員貪污,所以一旦發現有此官員,一律斬首示眾,就連當初推薦此人的官員也要負連帶責任,一并處死。在這樣高壓的政策下,后周的官場總算得以清平。接著大興農業,減輕稅賦,大修水利。把軍中的老弱人員遣散回家,分其田地,讓他們耕種。
柴榮出征(圖片源于網絡)
這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很得民心,同時也大大的發展了后周的經濟。接著是廢除寺廟,讓僧人還俗耕種。其實當時很多人為了可以躲避稅賦,情愿出家也不愿意種田,可見那時候的政治如此黑暗,導致大批的勞動力都集中在寺院里。而柴榮這一舉措,也得到了大量的勞動力。當然柴榮廢除寺院是對那些沒有經過朝廷特許的寺院,并不是柴榮一棒打死所有寺院。最后是注重文化發展,定歷法、定音律等。
四、英雄之逝
面對后周國力一步一步的走向強盛,柴榮很是興奮,但是國土仍然還處于中原之地,他并不甘心,他的愿望是統一天下,成就盛唐偉業。所以他開始了進一步的奪取天下的行動,先是西征后蜀,南攻南唐。特別是對南唐的作戰,先后打了三場,三場都是大捷,不僅得到了大量的土地,還震懾了南方的其他小國,同時也為他的北伐掃除了后顧之憂。
此次北伐,柴榮做好了收復幽云十六州的準備。而且這一路也是勢如破竹,屢戰屢勝,連收三州十七縣。在準備攻取幽州之地時,不幸深染重病。回到京城開封沒多久后,柴榮還是因病逝世,年僅三十九歲。
陳橋兵變(圖片源于網上)
這偌大的國家就交給了年幼的后主柴宗訓,再接著就發生了我們大家熟知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歷史。等于說,柴榮把江山完整的交到了趙匡胤的手中,他才是大宋王朝的奠基者,趙匡胤只是繼承了這座江山,完成了柴榮未完成的心愿而已,不過幽云十六州至此也沒能回到大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