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處非常有名的景點,那就是「明朝十三陵」,這里面有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等等,一共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兩個太子,幾十位皇后妃嬪,甚至還有唯一的一個太監,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王承恩。
那麼問題來了,大明立朝276年,共歷十六個皇帝,為什麼這里只有十三座皇陵呢?
要知道,這里幾乎是人們所認知的大明朝老朱家「祖墳」了,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堂堂皇帝不能葬入祖墳呢?連太監都能進的「十三陵」,難道皇帝不能進嗎?
另外三位皇帝,究竟埋骨何方呢?
這第一位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赫然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整齊人馬,進攻江南軍閥張士誠,目標其戰略要地集慶。
此戰之中,朱元璋先是攻破了城外張士誠留下的守城大軍陳兆先部,俘虜了三萬六千多名降兵,但是這些降兵們都是心中畏懼朱元璋,覺得朱元璋不會輕易放過自己。
朱元璋見狀,便從中挑選了五百降兵,讓他們擔任自己的親衛,守著自己睡覺。
是夜,朱元璋在賬中呼呼大睡,賬外便是五百手持刀槍的降兵,只要他們心中歹意一生,只怕日后的洪武大帝就要飲恨當場了,但朱元璋就是一點也不擔心,睡地這叫一個香甜。
第二天,朱元璋醒了,這群降兵們也被感動地熱淚盈眶,朱大帥對我們如此推心置腹,我們還害怕什麼呢?
在之后的攻城戰役中,這些降兵們悍不畏死,紛紛沖殺在了最前面,一舉攻破了集慶城池。
攻取了集慶之后,朱元璋改集慶為應天,將這里作為了自己的「首都」。
洪武元年,朱元璋于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馬氏為皇后,朱標為太子,以應天為南京,正式光復了漢家山河。
對于自己的繼承人朱標,朱元璋也是非常滿意,朱標是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下面那些驕兵悍將們也非常信服朱標,可以說縱觀歷史,開國皇帝和太子之間的親密信任關系,朱元璋和朱標都能排在第一名。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身染重病,不治身亡,朱元璋悲痛萬分之下,將他對朱標的感情和期望寄托在了朱標的兒子,他的孫子朱允炆身上,將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
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又擔心朱允炆年紀小,怕他被人欺負了,便將自己其他的兒子們分封到了各地為藩王,如果京城有失,可以領兵進京勤王。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彌留之際留下遺詔,朱允炆即位為帝(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
朱元璋死后,由于此時的首都還是應天(南京),故他便被安葬在了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這位開國太祖,是第一個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之初,下令與民休養生息,發展農桑,整頓吏治,倒也算得上一個不錯的皇帝,但是在朱允炆心里,始終有一棵刺,那就是他的叔叔們,被他「皇爺爺」分封到各地的藩王們。
這些藩王們手下士兵,多的有近兩萬人,少的也有好幾千,在各自的封地內一手遮天,行事肆無忌憚,甚至當地的官員們見了這些王爺,都要磕頭作揖,簡直就是一群土皇帝,這讓朱允炆決定著手削藩。
其實在朱元璋在世時,便對朱允炆囑咐過:「你的這些叔叔們鎮守邊關,是為了讓你這個皇帝位置坐得穩。」
朱允炆聽了卻反問朱元璋:「那要是我這些叔叔們造反了該怎麼辦呢?」
朱元璋沉默不語,讓朱允炆說說他的看法,朱允炆的回答便是如果道理講不通,那就只能「削地換人」,甚至舉兵討伐了,而朱元璋卻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能認同了朱允炆。
此時,朱允炆覺得時間已經到了,自己必須要削藩了,便直接大刀闊斧地向叔叔們出手了。
其實,如果朱允炆能夠以柔和的手段來削藩,比如說將自己的這些叔叔們請到京城,給他們建宅子、發銀子、賞妹子,就是不讓他們掌握權力,讓他們當一群閑散富貴王爺,那說不定也沒有什麼人會反抗,
畢竟造反這種「高風險事業」,不是被逼到絕路,那是誰都不想干的。
可是朱允炆偏偏就沒用什麼懷柔手段。
朱允炆繼位僅三個月,周王朱橚便被他貶為庶人,流放云南;在位半年,開始派人監視燕王朱棣,并派數支軍隊圍繞在朱棣的封地北平周圍,朱棣膽敢妄動立刻征討。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獲罪,百般為自己辯解,但朱允炆卻一捂耳朵,我就是不聽,被逼無奈的朱柏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竟然引火自焚了。
而后,齊王朱榑、代王朱桂也都被貶為了庶人,又過了兩個月,岷王朱楩被廢為庶人,流放漳州。
這一切直把北平的朱棣嚇得躲在墻角瑟瑟發抖,說好的先講道理呢?自己這個侄子就是來要這群叔叔們命的啊,看來過不了多久,就要輪到自己了。
就這樣,朱棣在日復一日的恐懼之中爆發了,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既然侄子不給叔叔們留活路,那就別怪叔叔了。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靖難」,經過了將近四年的征戰,局勢一點點地倒向了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三十日,朱棣攻破了南京城,直奔南京皇宮殺來,他想看看自己這個侄子現在是何景象。
但是誰知,當朱棣趕到南京皇宮之后,他面前只是一片火海,火勢被撲滅之后,整個南京皇宮早已被燒成了一片廢墟,廢墟之中,只有幾具面目全非、被燒成焦炭的尸體。
朱棣找了幾個太監辨認,幾個太監說這就是朱允炆一家子,但朱棣并不相信,曾多次派人四處尋找朱允炆。
根據一些史料和民間典籍的記載,朱允炆也有可能是詐死逃脫,出家為僧了,又或者是乘船出海而逃了,總之朱允炆從此以后是生死不知。
如此一個皇帝,自然是不可能被葬入明十三陵了,而朱允炆的最終下場和埋骨之地,也就成為了一個千古謎團。
至于第三位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說起來則是讓人有些唏噓。
宣德十年,明英宗朱祁鎮登基,這是位少年皇帝,國事全由其生母張太后和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楊內閣」做主。
過了十年左右,太后和「三楊」都接連去世了,朱祁鎮又開始寵信宦官王振,準備打造自己的班底,做一番大事,讓世人徹底信服自己這個皇帝。
在朱祁鎮眼里,最快地樹立自己威望的事情,便是御駕親征,打一場大勝仗,很快這個機會就來了。
正統十四年,王振削減了對瓦剌朝貢的賞賜,瓦剌太師也先趁機發難,興兵進犯北部邊境,準備直取北京。
朱祁鎮見狀,不由拍手一樂,這機會不就來了嗎?
他當即就要御駕親征,朝中大臣無論怎麼勸他都不聽,無奈之下只能從京城附近拼湊了近二十萬人的軍隊,號稱五十萬大軍,交由朱祁鎮統領,御駕親征瓦剌。
誰知這朱祁鎮行兵打仗,一不看兵書,二不信老將,還是偏偏只聽王振的話,又或者只憑著自己的臆測來做事,可以說是「人菜癮又大」
。最終,在土木堡和瓦剌交上了手,這一戰之后,朱祁鎮竟然成了瓦剌的俘虜,王振也被憤怒的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瓦剌對于朱祁鎮這份意外收獲,真是喜出望外,準備用他向明朝好好兒地割一塊肉,但是此時京城之中,居然又出來了一位皇帝。
原來以于謙為主的大臣們,見朱祁鎮被抓,深知國不可一日無君,便將他的弟弟朱祁鈺推舉為了皇帝,是為景泰帝,將朱祁鎮奉為了太上皇,對于瓦剌的種種要求,朝廷根本不予理會。
也先見狀不由大失所望,沒想到抓的這個皇帝竟然是個廢物,什麼用都沒有。
惱羞成怒的也先率人再次向北京發起了進攻,于謙等大臣誓死守城,最終擊退了瓦剌,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一年后,朱祁鈺派出了大臣楊善、李時等人前去探望「太上皇」,但誰知楊善等人不僅好好地「探望」
了朱祁鎮,竟然還和瓦剌交涉后,把他接了回來。等到,朱祁鎮抵達北京,見到朱祁鈺后,二人都尷尬了。
根據史書記載,二人的會面可以說是「兄友弟恭」,對于皇帝之位相互謙讓,但隨即朱祁鈺便將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將大門上了一把大鎖,
在鎖眼里面灌滿了鉛,還擔心有人會翻墻去見朱祁鎮,便將南宮周圍所有的高大樹木都給砍了,又以錦衣衛日夜看管南宮,吃的喝的只能通過墻上的一個小洞送進去,并且定時定量,不給朱祁鎮一點機會聯絡外界。
這種待遇,死囚犯見了都要說一聲沒有人性。
朱祁鈺又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便廢了原太子朱見深,立自己年僅五歲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不過一年,朱見濟便夭折了,朱祁鈺受此深受打擊,便沒有再立太子。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鈺突然身患重病,繼承人的問題再次重要了起來。
其實在此時,朱祁鈺也沒有別的兒子,如果他駕崩了,那麼最有可能當皇帝的還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
但朱祁鎮卻是等不了了,他在朱祁鈺手里把皇位搶回來,這還無可厚非,但如果朱祁鈺死了,他兒子朱見深繼位,那這個皇位還怎麼搶。
最終,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凌晨,大臣徐友貞、石亨等人率軍穿過長安門,趕到了南宮,砸開大門,架著朱祁鎮便往皇宮跑。
此時天還沒有亮,而文武百官卻早已在午門外等著上早朝,誰知宮門打開之后,出來的卻是徐友貞。
只聽他一聲大喝:「太上皇復位。」
一臉不明所以的文武百官,只能跟著徐友貞進了朝堂朝拜朱祁鎮,一場「奪門之變」終歸是爆發了。
朱祁鈺躺在病榻上,聽到前面高呼萬歲之聲,問一旁太監:「什麼人膽敢篡位?難道是于謙嗎?」
一旁太監搖了搖頭,苦笑道:「是太上皇復位了。」
朱祁鈺聽了,卻是仰天大笑,連道了三個「好」字。
朱祁鎮復辟當天,便將于謙等一批大臣抓捕下獄,第二天便將這些人處斬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朱祁鈺便也莫名其妙地死了,死因不明。
朱祁鈺死后,朱祁鎮的做法卻有些「不講究」,他不僅將朱祁鈺的皇帝號給廢了,并且還說他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人,給了他一個惡謚「戾」,只按照親王的規格,埋在了北京西山景泰陵。
朱祁鈺也就成了大明第三個,也是明朝遷都后唯一一個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