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初初登基之時,朝廷為平息準噶爾之亂,下嫁太后親女端淑長公主為多爾劄之妻,以示朝廷的安穩之意。
這個遣嫁公主的提議人是高斌,太后固然萬般不舍,為著江山社稷,也只得舍出了長女恒娖,只是父債女還,太后一轉手就給高斌的女兒慧貴妃定制了一張「高冷藥方」,高斌害得她們母女分離,他的女兒這一生都別想享受兒女之歡了。
端淑長公主,即《甄嬛傳》中的朧月公主,自小得萬千寵愛,老皇帝、生母熹貴妃、養母敬貴妃都視她若掌中珍寶,還有她生母的閨蜜惠娘娘,亦是真心疼愛她。
小姑娘自小慧黠,六歲那年就以一句「皇額娘她推了熹娘娘」幫助生母栽贓了皇后謀害龍胎的罪名,而在進攻皇額娘之前,她先是哇哇大哭著說了一句「我什麼都沒看見」,以退為進,成功吸引老皇帝的注意,邊安慰邊哄她說出「看到的真相」
,一個才六歲的「親眼看到」皇額娘對寵妃下毒手的「嚇壞了的」小公主,她的「童言無忌」,老皇帝自然深信不疑。真是了不得,六歲,我們還在幼稚園和小夥伴抓頭髮搶零食的時候,人家已經憑實力幹掉一個皇后了!
朧月小公主不僅有宮鬥之能,還展現了「巧解九連環」之才,然而慧極必傷。
選中端淑長公主和親以安定邊境,固然是因為太后嫡女身份貴重,更是因為端淑過人的聰慧,畢竟公主和親,不僅僅是聯姻,也關乎外交。
可惜端淑遇人不淑,夫君多爾劄一直狂妄自傲,耽于酒色,夫妻感情淡薄,未出一兒半女。
多爾劄暴戾,十分不得人心,準噶爾貴族們忍無可忍,轉而擁立另一親貴達瓦齊。達瓦齊趁著準噶爾部人心浮動,將多爾劄斬之,宣告自立。
端淑長公主親筆家書傳入宮中,請求皇帝干預出兵平定準噶爾內亂。
而達瓦齊亦向朝廷上書,求娶端淑長公主。
愛新覺羅氏由關外興起,兄娶弟媳,子承父妾之事原本尋常,當年便有孝莊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的流言,便是世祖順治帝亦是娶了弟弟博果爾的遺孀董鄂氏為皇貴妃。
但大清入主中原已有百年,漸漸為孔孟之道所洗禮,亦要順應民心,尊崇漢家禮儀。所以順治之後,再無此等[亂.倫]娶親之事,連親貴之中喪夫再嫁之事亦少。
但準噶爾是蒙古部落,依然將這些事看得習以為常,提出娶再嫁之女也是尋常。
按太后的意思,達瓦齊擁兵造反,乃是亂臣賊子,皇帝該平定內亂,迎回端淑公主安養宮中,豈能讓公主身負改嫁殺夫仇人之辱?
可皇帝斟酌再三,若強行用兵,一來邊境不寧,二來不願與整個準噶爾為敵,三來天山一帶的大小和卓隱隱有蠢蠢欲動之勢,若讓他們連成一片,必會成為心腹大患。
舍出一個異母妹妹而已,皇帝一想到當初將自己的嫡公主璟瑟許嫁蒙古,太后在背後不知使了什麼手段,就覺得讓端淑妹妹再嫁達瓦齊也不算什麼大事了。於是此事成定局。
為什麼後來明明是魏嬿婉幹掉了舒妃母子,太后不僅不罰,還將她收為己用?因為太后太需要在皇帝身邊安插一個得用的人了!太后太怕她的女兒再遭遇不幸了!
玫嬪慶嬪不中用,舒妃更不中用。而在端淑再嫁事件中,皇后是站在皇帝一邊的,對於太后要她向皇帝進言接回端淑的要求,如懿只是賠笑說不敢置喙朝廷政事,更講了兩句反話——「皇上和端淑長公主是一母同胞的兄妹」、「皇上是您親子,母子連心」。
太后了然——她,畢竟是烏拉那拉家的女兒;而太后是烏拉那拉家族的仇人!
如懿心中亦然——固然是太后拉了自己一把出冷宮,才有今日萬人之上的榮耀,但若非太后,初入宮闈那些年,她又怎會走得如此辛苦、舉步維艱?
直至乾隆二十年五月,朝廷終於大敗準噶爾,達瓦齊及家人解送到京。
皇帝封歸降的達瓦齊為親王,准許他及子女居住京城,再不北歸,此時端淑公主已有孕五月。端淑剛剛有孕之時,曾想過落胎,撫著肚子終究不忍,留下這個孩子,與達瓦齊再無和離可能。
隨著端淑回京,太后兩個女兒都在身邊,心滿意足,仿佛一夜之間變回一個慈愛溫和且無欲無求的婦人,含飴弄孫,與女兒相伴,閒逸度日。
因太后再不掣肘前朝後宮,與皇帝相處頗為安然。皇帝本重孝名,面子上一向顧得周全,逢太后壽辰,也必以奇珍異寶相賀。如此和睦,倒真有幾分母慈子孝的樣子了。
回京的端淑,大半時間在慈甯宮中侍候太后,有時會遇到來請安的皇嫂如懿。
這時的如懿已是宮門寂寥的失寵皇后,端淑卻非拜高踩低的嫌隙之人,聊起幼年時候她撫摸青櫻衣衫上精美的刺繡、卻被青櫻一把推開的前塵往事,俱是笑歎當初 。
端淑長公主恒娖,曾有封號朧月,小名綰綰,得過許多父母寵愛,卻不曾擁有夫妻之愛,吃過遠嫁之苦,戰亂之苦,二十年顛沛流離,終得回家,下半生同生她的和她生的長相廝守,這已經是一個公主很美滿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