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保鏢這兩個字,現代人的印象里不外乎是影視劇中諸如李連杰扮演的《中南海保鏢》或者身著黑色西裝體型健壯的人,有的人也可能會想到是武俠演義中類似于「龍門鏢局」中的保鏢人員,是古代的快遞小哥。而這些人物形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體型壯碩,武功高強。
而在古代的皇宮內苑,也生活著一群「保鏢」,從秦朝始皇帝手中的黑冰台、曹操的護衛典韋到明清時期的東廠特務組織,都能歸屬到保鏢之內,他們也有另一個稱呼—大內侍衛。清朝乃至到了晚清的大內侍衛是一個典型的外在形象,個個虎背熊腰,手中持刀。
大內侍衛這個職業來源已久,可以說,從商周時期就有了最早的侍衛雛形。西周時期,周王分封諸侯拱衛王室,一有戰爭諸侯就會率領士兵前往周王所在地區護衛,可以說是排名最大的「大內侍衛」。
那個時候的侍衛基本都是貴族,因為只有貴族才有獲得武器和戰馬的機會,而生活在周王宮內的,更是大臣后代,為了獲得周王的封賞,一步登天。
而從秦漢時期開始,皇帝更注重對大內侍衛的培養和重視。一方面,皇帝收養因為戰爭而失去雙親的遺孤,將他們養在深宮,從小培養忠君為皇的意識。
漢武帝甚至收留了大量的遺孤,形成一支只忠于他自己的軍隊—羽林軍;另一方面,不斷提高他們物質上的收入,是他們的忠心更為牢固。
甚至有些皇帝還將大內侍衛的職能延伸,從保衛皇族到你監視群臣,加強皇帝的權威,比如漢朝時期的繡衣衛,宋朝時期的皇城司,明朝的東廠和錦衣衛等等。
可以說,從一方諸侯、大臣之后到戰爭遺孤、忠于君上,皇帝對大內侍衛這個職業的要求越來越小,越來越細。皇帝所需要的,只是侍衛們的絕對的忠誠。
到了清朝,皇帝則更加注重大內侍衛的種族血統。作為外族入侵中原的清朝皇帝對漢朝的官員始終保持著一分不信任的感覺,這是他們作為天子從內心中不由自主生發出來的敏感。
一方面他們在朝堂上重用漢臣,治理天下;另一方面,在事關他們生命大事的侍衛之中,卻只選滿族和蒙古族出身的人,矛盾而又顯得諷刺。
清朝的侍衛最開始并不是被稱為「侍衛」,作為外族,他們將這一類人稱為「蝦」,意思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而到了皇太極時期,正式有了侍衛這個稱呼,甚至有了官職,這些侍衛的信息受到保護,他們的家人兒女也因此受到官府的暗中照顧。皇帝們從制度上為他們提供了保障,賜予他們俸祿和官職,彰顯皇恩,使他們忠誠。
而挑選的標準,首要的就是從滿族人或滿族貴族中挑選。清朝的皇帝就是滿族出身,他們也學到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道理。一方面,從自己種族中挑選出來的人,無疑是更值得令人信任。
另一方面,這也是彰顯皇帝對自己母族的恩寵,被挑選到皇帝身邊服侍的侍衛是帝王對大臣信任的表現,也更容易受到封賞,體現皇恩浩蕩。
而這些侍衛中,更多的是大臣之后,他們從小就被自己的家族送到皇宮之中陪伴皇子或者太子讀書,自幼年起就和未來的君王打好了關系。他們不僅是皇帝幼年時期的玩伴;更是當皇帝年幼外臣擅權時,可以被依仗的一股力量。比如康熙的侍衛,康熙自幼喪母,是這些侍衛陪他長大,更是這些少年侍衛擒下鰲拜,幫助他親政。
這樣的侍衛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所以說作為皇帝生在深宮,只要不出紫禁城,基本上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但是以防那萬分之一,皇帝除了對侍衛忠誠的要求之外,對他們的武功也是十分重視。
仔細想想,大家都能明白,一個身材健壯、虎背熊腰的壯碩男子和一個身材瘦弱、骨瘦如柴的消瘦青年哪一個看起來更能保護人、更有威懾力呢?
自然但是前者,能夠成為大內侍衛的貴族少年基本是從小習武健身,寒冬不綴,再加上充分的肉類蛋白吸收,他們大多有一個讓人而生畏的體型。
清朝強盛時期的大內侍衛不僅武藝高強、身材壯碩,在某些時刻更是能夠充當皇帝的「耳目」,甚至能夠跟隨皇帝一起馳騁疆場。比如雅克薩郎坦之戰中,諸多侍衛立下了汗馬功勞;侍衛出身的兆惠更是捍衛西疆的驍將等等,這些都是清朝侍衛的巔峰。
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衰落,已經是落日最后的一抹余暉。但是這的大內侍衛依舊是有著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身材,他們虎背熊腰,沉靜的站在帝王的背后,手中持有鋒利的兵器,有神的眼睛中四處張望,阻止任何一個可能對皇帝產生危險的現象。
但是這個時候的大內侍衛已經沒有他們祖宗先輩的武功韜略,清政府末年,這些侍衛除了保護君主就在也沒有什麼令人贊嘆的作為。大內侍衛從清朝中期開始就逐漸淪為一個勛貴大臣培養后代的「肥差」,這些墮落的滿清貴族不在是當時十三副鎧甲打天下的、擁有雄心壯志的勇者,在繁華中,變得沒落,令人嘆息!
無論是現在的保鏢還是過去的大內侍衛,雇傭你的人看中的除了你的忠心之外,更關注的便是你是否能夠真正的保護好他們。晚清的侍衛雖然不復康乾盛世之時文武雙全的自身修為,外不能保家衛國,內不能平定起義,但是他們仍舊有著一個良好的、健壯的身材,讓人一眼望去感到恐懼,能夠保護好皇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