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清朝政府為官員,是一個極具權力欲望的人,那除去金鑾殿上的寶座之下,你可能最為看重的就是「鐵帽子王」和「三眼花翎」。然而,如果你不是滿族八旗貴胄,擁有不世之功,那你可能與之終生無緣。
那時候后乾隆皇帝的寵臣,可以「代天立言」命令嘉慶皇帝的權臣——和珅,也未曾得其一,可見其中含金量有多重。
整清王朝276年國祚之中,僅僅有七個人獲得此殊榮,而被稱為「賣國賊」的漢人李鴻章就是這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
今天帶著「三眼花翎」的重,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兼備「賣國賊」「千古罪人」和「中興名臣」「世界偉人」的李鴻章。
李鴻章于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在他17歲的時候中得秀才,初入仕途。這一年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新紀元,英國人借口「虎門銷煙」,破壞了中英之間的「合法貿易」。
兵至天津白河口,武力脅迫清政府喪權失地的條約,成功將中國社會由一個滿清政府統治的「地大物博」的獨立封建政權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李鴻章的一生也就伴隨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出現到走向滅亡。
1845年,剛剛考中舉人的李鴻章,參加在紫禁城的會試,名落孫山。后拜會當時已經成名的曾國藩門下,在湖南的這幾年也奠定了她一生的思想和事業。
1851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清朝八旗軍連連敗退,為了應對太平軍、捻軍等地方農民起義,清政府積極鼓勵漢族大家實施「團練」,組織「義軍」,幫助清朝鎮壓農民起義軍。
李鴻章以武英殿編修的身份和當時安徽團練大臣呂賢基一起前往安徽組織團練,并在湖南和太平軍作戰,從此開始了他在晚清叱咤風云的一生。
在我們一般人的眼中,李鴻章就是「賣國賊」「千古罪人」,其中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鎮壓農民起義軍。我們比較熟知的是,當時的李鴻章團練組建的淮軍是,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力量,在這十多年的戰爭中,李鴻章殺戮中國軍民百姓不計其數,更是直接摧毀了太平天國「一統華夏」的事業。
還有就是,在曾國藩解明哲保身的驅動下散湘軍之后,李鴻章領導的淮軍成為鎮壓北方捻軍、苗民等農民起義軍的主力,成為屠戮貧苦百姓的「劊子手」。
李鴻章幾乎是「踩著百萬國人的鮮血」成為清政府的湖廣總督、湖北巡撫、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
二是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在占據有利戰事的情況下,聽從李鴻章建議「乘勝即收」,戰勝了卻簽訂了戰敗才有的《中法條約》,中國戰爭打勝了,條約卻簽輸了,國家主權進一步喪失,成為一個國際笑話。
1895年,隨著李鴻章親手打造,幾乎管住了洋務運動所有的工業和軍事力量的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衛被日本海軍包圍而全軍覆滅,甲午戰爭失敗,日本竟然戰勝了中國。
李鴻章迎來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賣國行為」簽訂《馬關條約》,使得中國喪失了寶島台灣和遼東半島(后經過「三國干涉還遼」,被日本勒索3000萬「贖遼費」之后歸還清政府),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刻。
在這里,我們就提一下為什麼橫跳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間而不倒?能被這位晚清的實際「掌舵人」慈禧太后稱為「再造玄黃之人」?被多國政要稱為「清朝第一能臣」被處方受到最高禮遇的人?
時間往前推至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后,李鴻章看到西方列強的「強艦厲炮」之后,李鴻章在內的「晚清四大名臣」天團主張「中體西用」,掀起了歷時三十多年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求亡圖存的洋務運動。
他本人先后組織創建了江南、金陵、天津等機器制造局,想著借用西方比較先進的工業、科技、技術來提升清朝整體的經濟水平。
在洋務運動后期,他先后創辦了一系列涉及礦產,紡織,冶煉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民生各個領域的工業,提升了當時清朝經濟發展水平。
開啟了最早的中國經濟近代化歷程。雖然建立的北洋水師被日本人團滅,當時也一定程度開啟了近代中國海軍的先潮。這整個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的推動起到了巨大作用。
其實,李鴻章能夠獲得「三眼花翎」
和他極具政治智慧是分不開的,在太平天國勢頭正盛的時候,他曾坦言「賊將自亂」,此話不久「天京事變」爆發,統治高層內斗,太平天國實力大損,由盛轉衰。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后,他的「老師」曾國藩怕功高震主,解散湘軍,李鴻章以監軍并不是眼前的內患,更是要御外辱的想法保留了淮軍,在維持晚清政治軍事的相對穩定起了重要作用,中國近代第一只新式軍隊很多有淮軍組成。
在1871年和日本的交往之中曾言,「日后必為禍患」,這個在後來的20年之后得到了驗證。在甲午戰備談判面臨破產的時候,曾言如果短期抵抗不了,可以遷居西安,長期戰爭必勝,這個在50年后得到了驗證。
再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不管名義上的還是實際上的,都跑的干干凈凈。
清政府面臨覆滅的時候,當時國內許多人推薦李鴻章出任中國共和國總統,建立共和國。歷史到了今天,百年前的許多事,真偽也已經經不起考驗了,李鴻章到底是「賣國賊」還是「中興名臣」只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事情了。
但是,就當時的時局而言,簽訂條約如果沒有李鴻章可能有張紅章,宋鴻章,但是洋務運動很大可能不會有別人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