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對時,我們首先要求兩羽鴿子的條件要達標,再考慮是否合配,也就是要求兩羽鴿子進行組合后能取得互補作用,通常情況下采取方式:(眼睛方面)深×淺、砂×黃、厚×薄、粗×細;(體型方面)長×短、厚×薄、大×小等差異配。配對種雄盡量采取在固定的槽箱,一般不是特殊原因不移動,這樣才會讓它情緒更穩定,同時在配對時也減少打斗。另外還需考慮做出鴿子的用途,如參加公棚賽的鴿子不僅需要速度,更應該考慮耐力(穩定)等,經過周詳考慮后方可進行搭配組對。
關于回血配對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必須要有優越的賽績的鴿子,同時還必須是經過多次參賽,至少是放過500公里的鴿子,最好選擇700公里的前名次鴿,而且各部位達到要求的鴿子才可以采取回血,回血目的是為了保持基因,所以必須要求要有優秀基因的個體來進行回血,否則失去了回血的真正意義。回血后的鴿子不一定就可以做種,必須要經過放飛后再做進一步的挑選,要看各部位結構是否達標,回血只是為了穩定這路鴿系的基因,要想使這路鴿系更加優秀的發揮還得靠雜交,在回血配對的子代中,往往劣質是大量產生的時候,因此必須嚴格挑選,否則鴿子只會越飛越差,因為鴿質已經下降。
真正優秀的選手多是經雜交而來,唯有雜交才顯優勢,雜交所產生的鴿子無論是在體質、羽質、速度、耐力上往往超越了近交的鴿子,這就是所謂的改良。而雜交的鴿子并不是將2只無血緣的鴿子隨便配一起就了事,必須要有一定的成績,而且要看整個家族是否有優秀的發揮史,要求各方面達標,再考慮進行互補。就目前我國賽賽鴿的飛速來看,在速度上遠遠超越了80、90年代賽鴿的飛速水平。只是現在許多鴿友都說失鴿多,可是我們仔細想想,反問下自己:「(1)現在的管理方式你還是象以前的嗎?以前的鴿子幾乎90%是全天敞篷,鴿子已習慣下山打野,所以以前在放飛中丟的不多,但是飛速始終沒有現在的高;(2)現在的網鴿賊的猖狂,以前有嗎?;(3)以前的鴿子有多少是在3/4個月齡就開始訓放,5月齡就完全參賽500公里?(4)加上現國情所致,引進外系為潮流,真正好東西是有,但是洋垃圾更多,所以導致現在賽鴿不那麼穩定,根據這些分析后,你認為現在的鴿子與以前的鴿子的水平是提高了還是退化了?還有就是:現在許多鴿友都把心思用在200-500KM的賽事上去了,對長距離的賽鴿已經沒有了興趣,其實不能說是鴿友,應該是協會的組織領導為了利而不再重視遠翔賽事,在這里我還得說。
責任編輯: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