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時期,至高無上的權力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尤其是在統治階級中。自古以來最是無情帝王家,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都曾發生過為了爭奪皇權而對自己帶有血緣關系的親人痛下殺手的事,唐朝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安祿山與史思明皆被自己的兒子殺害奪權。
而明朝時期,由于建文帝朱允炆對藩王削藩,導致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成功奪取了皇位,就在燕王朱棣成功奪取皇位之后,當他清理皇宮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道建文帝留下的圣旨,而當朱棣看到圣旨的內容后痛哭的說道:「父皇害苦兒臣了」。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的嫡長子朱標被立為了太子,而后朱元璋開始竭盡全力地培養太子朱標,
為此朱元璋下令所有的奏章先呈交給太子過目而后在拿給自己,從而有效的訓練太子朱標處理政務的能力。不僅如此在培養朱標的方面,朱元璋可謂是煞費苦心讓李善長、徐達、宋濂等人擔任朱標的老師,但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太子朱標在巡防陜西回來后就得了重病,身體越來越差,最終不幸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六歲。
太子朱標的突然離去對朱元璋的打擊可謂是沉痛的,然而朱元璋面臨的不僅是太子朱標的死訊,還要面對選誰當新的皇位繼承人這個難題,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六十五歲了,耳順之年的朱元璋開始選定新的接班人。
朱元璋有二十幾個兒子,寧王朱權、秦王朱樉、燕王朱棣,這些兒子各自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在這些兒子之中只有燕王朱棣與自己最為相像,當新的皇位繼承人沒有選定的時候,朝中的一些大臣認為燕王朱棣很有可能是新的太子,然而結果也并非如此。
而后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了皇太孫,也就是說朱允炆是大明朝新的接班人。這一結果令許多人都不曾理解,尤其是朱元璋的兒子們,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敢多說什麼,只能聽從。然而朱元璋為什麼會傳位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時期有著「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嫡長子繼承制。
太子朱標生前作為嫡長子作為大宗,而其他兒子則是小宗,那麼朱標的去世皇帝繼承人的位置一定是從朱標這一脈優先選擇,因此選擇了朱允炆,即便是朱棣等人的輩分要高于朱允炆,但是在繼承人身份上卻要比他們高。
不僅如此,朱元璋統治明朝的三十年里,大量地對大臣們進行屠殺,掀起了腥風血雨,晚年的朱元璋也深刻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治國太嚴、殺戮太多,
為此他希望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一位寬仁的皇帝,不僅朱標非常的仁厚,就連他的兒子朱允炆受到他的影響也非常的仁厚,因此朱允炆非常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最后一點,那便是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轟然離世耿耿于懷,太子朱標身體的積勞成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元璋的過度殺戮,朱標的離世,朱元璋非常的心痛,他對朱標的培養要超過他兒子當中的任何一位,一夜之間朱元璋的兩鬢斑白。
可是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也不過只有十六歲,并且參與國家政務的機會甚少,自身并沒有積累什麼經驗,在朝廷之中也自然沒有什麼威望,因此朱允炆是否能坐穩這個位置,仍然是個未知數。
好在當時的朱元璋還在世,為了掃清朝廷之中對于朱允炆的一切障礙,不惜對所剩無幾的悍將再次進行清洗,
而首當其沖的便是藍玉,如若朱標再世,朱元璋相信他一定可以駕馭住藍玉。但是朱允炆年紀輕輕沒有什麼威望,更何況朱允炆的弟弟是藍玉的外孫,一旦朱元璋駕崩后,藍玉很有可能憑借著手中的兵權廢除朱允炆,而擁立自己的外孫,從而開啟了外戚專權的時代。
為了永絕后患,朱元璋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最終處死了藍玉,隨之牽連的還有一些開國功臣包括傅友德等人,這便是洪武四大案之中的「藍玉案」。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離世,朱允炆順利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廢除了他爺爺朱元璋時期的一些苛政,并且大力削藩,殊不知削藩這項政策很快的引起了全國藩王的不滿。
建文帝朱允炆不僅是一位仁慈、善良的青年,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正因為他身上的質量才被朱元璋所看重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再世的時候,不止一次詢問朱允炆,如果他的藩王叔叔們有異心怎麼辦。
朱允炆非常堅定地回答「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以削除他的藩地,也不能見他的地方轉讓給其他人,更不能舉兵討伐他,聽到朱允炆的回答,朱元璋非常的滿意。
然而朱元璋為了防止他的藩王兒子們作亂,彌留之際留下了一道秘旨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太監保管,一旦朱棣等藩王作亂,這位太監便可以拿出圣旨交給朱允炆,如果朱棣沒有作亂,那麼這道圣旨便可以永不見天日。可是燕王朱棣最終還是發動了靖難之役,但并不是朱棣主動謀反,而是在朱允炆的逼迫下不得已而為之。
黃子澄與齊泰為首的朝中大臣慫恿建文帝朱允炆進行削藩,登基后的朱允炆采用了黃子澄的建議,派出一支部隊直接襲擊了周王的封地開封,而后周王被朱允炆發配到了云南并剝奪了他的全部權利,不僅如此,朱允炆運用同樣強硬的手段相繼剝奪了湘王、岷王以及代王的權力,將他們貶為了平民,其中湘王為了反抗朱允炆全家自焚身亡。
得知此消息的燕王朱棣非常的不滿,并且也深刻地認識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遲早要對自己動手,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與其淪為別人刀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不如主動出擊。燕王朱棣聽從了姚廣孝的建議,在起兵之前做了大量的準備。
為了不讓建文帝朱允炆的耳目發現,朱棣在自己的府中散養了五百只鵝,鵝的叫聲掩蓋了地下打鐵的聲音,同時為了讓朱允炆對自己掉以輕心,朱棣開始長時間的裝瘋賣傻。
等到時機成熟后,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當朱棣起兵的時候只有五萬人左右,而朱允炆則是有五十萬大軍,然而就在雙方實力如此懸殊之下,朱允炆還是輸了。
起初,朱允炆封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與燕王朱棣作戰,耿炳文防守的戰術自然是無人能敵,連朱棣都要畏懼,因此當朱棣聽說是耿炳文率軍與自己交戰,他便撤退了。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可以一直任用耿炳文作戰的話,取勝的機率將會大大增加,也就不會丟了皇位,但是朱允炆并沒有這樣做。
朱允炆認為耿炳文是庸才,而后將耿炳文換成李景隆作戰,殊不知這位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才是徹頭徹尾的戰場庸才,燕王朱棣在與李景隆的作戰中節節取勝,而李景隆一敗再敗讓朱允炆非常的失望,很快就被下令班師回朝,此時的朱棣的實力越來越龐大,勝利的天平也開始傾向了朱棣。
公元1401年,南京城內的太監因不滿建文帝朱允炆而將南京城內守備空虛的情報告訴了朱棣,朱棣決定越過山東,橫渡長江直逼南京城。朱允炆想要與朱棣平分江山卻遭到了朱棣的拒絕,最終南京城被朱棣攻破。
建文帝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有人說他逃了出來后出家成為了和尚,也有人說建文帝逃到了東南亞地區,而鄭和下西洋正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總之朱允炆的下落無從考證,成為了歷史的懸案。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登基成為了皇帝,是為明成祖。就當朱棣清掃皇宮的時候,無意之中發現了一道圣旨,就當明成祖朱棣打開圣旨的時候,他痛哭地說道:「父皇害慘兒臣了」。
這是因為朱棣是朱元璋眾多兒子之中最像自己的,因此他對朱棣非常的了解,他知道憑借朱棣的性格,一定會起兵的,因此留下了圣旨,作為朱棣的保命符。
圣旨的內容大致為,朱元璋認為朱棣非常的有才能,有皇帝之才,但是由于無法悖逆祖制,還是要傳位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所以即便朱棣起兵,群臣也不要反對朱棣。
而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朱棣的身上,朱棣非常喜愛漢王朱高煦,這是因為他是最像自己的孩子,但是最終還是立長子朱高煦為太子,不僅僅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度,還因為太子朱高熾非常的仁厚。
朱元璋與朱棣都是一位武皇帝,而明朝要正常運作就不能連著三位都是武皇帝,因此朱高熾即位后,成為了明朝歷史的仁宗。或許這個時候成為人父的朱棣才會明白父親朱元璋當時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