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門,十個人有九個可能都會首先想到楊家將。
在有關楊家將的演義故事中,楊家眾人總是以能征善戰的形象出現,就算是女眷也是巾幗不讓須眉,由此衍生出了楊門女將的故事。
因此楊家將身上有諸多膾炙人口的征戰故事,看得人熱血沸騰。
然而楊家將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我們都知道,北宋的滅亡相當迅速,也沒有楊家將來救。
所以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這是因為楊家將在歷史上的功績并沒有演義中那麼出彩,到北宋末年時,楊家后人已經成為了無名小卒,以至于在史書上都沒有留下名字。
在演義中,楊家將延續了7代人,代代都有能征善戰的大才。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楊家將有名有姓被記在史書上的就三代人,這三代人后楊家將便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任何記載。
此外那些楊門女將也均是演義故事的杜撰,里面有一些人物有原型,但她們的經歷和真實的歷史差距很大。
真實歷史上的第一代楊家將主要以楊業為主,在演義中他也被稱為楊令公。
楊業原本是北漢的邊關守將,在北漢滅亡后投降了北宋,之后便開始在宋朝的軍事集團中發光發熱。
歷史上,楊業也無愧于名將的稱號。
在雁門關之戰中,楊業率領數千騎兵繞后偷襲,擊潰了遼軍的十萬大軍,從此一戰成名,也打下了楊家將的基礎。
不過楊業的才能惹來很多人的嫉妒,在他鎮守邊關的時候就有很多人上書誹謗楊業。
不過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很明白事理,知曉這類邊關守將很容易遭人妒忌,因此對于這些說楊業壞話的奏書一概不理。
然而楊業既然在朝堂上都會遭人妒恨,在戰場上就一定會被人「放黑槍」。
在北宋雍熙三年的北伐中,楊業被同僚背叛,他在率軍誘敵出兵后,其他部隊卻沒有按照約定前來增援,使得楊業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最終戰死。
在楊業死后,楊家將并沒有像演義故事中那樣興盛不衰,從他兒子開始,楊家將就在一步步的衰弱。
第二代楊家將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長子楊延昭,他和父親一樣也是邊關守將。
和自己父親不同的是,楊延昭主動出擊的記載很少,多以守住城池的功績被記入史書。
到了楊家將第三代時,代表人物就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了。
在演義中,楊文廣被杜撰成了楊宗保之子,成為了第六代楊家將,和真實歷史中的楊文廣差了好幾輩。
和自己的爺爺以及父親比起來,楊文廣的功績要更加平平,就連死后也只是被追贈同州防御使,地位相當于現在一個市的民兵部隊最高長官。
而在楊文廣之后,整個楊家就好像從史書中消失了,再未有一點記載。到北宋滅亡時,曾經的楊家將也只是不知道在哪的無名小卒。
楊家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衰弱的情況,和宋朝當時的對外方針有很大關系。
在第一代楊家將楊業時期,宋朝還較為銳意進取,迫切希望收復燕云十六州,創建一個大一統的宋朝。
所以當時宋朝對于軍備非常重視,軍人在這種社會狀態下也非常好晉升,由此就有了第一代楊家將的傳說。
但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楊家將時,宋朝的對外方針轉為以守為主,由此宋朝的軍備廢弛,軍人沒有仗打,晉升自然變得艱難。
所以我們能看到第二代和第三代楊家將,做的官是一代比一代小,社會地位是一代比一代低。
而在楊家將第三代之后,宋朝的軍隊已經相當廢弛,就連守城也變得艱難,由此才有了后來的靖康之恥。
說不定當時金軍擄走的10萬百姓和王公大臣中,就有楊家將的后人。
楊家將的故事之所以有名,演義中的故事遠遠超出真實歷史的表現,和我國的歷史發展有很大關系。
有關楊家將的演義故事基本成書于元朝時期,那段時期是中國漢族和作為統治階級的蒙古族矛盾相當巨大的時代。
因此這誘發了漢族的民族矛盾,由此抗擊遼國和金國,且使宋朝名將的楊家將成為了評書中的常客。
后來經過人們不斷的傳唱以及歷史不斷疊加和演化,最終形成了我們看到的楊家將故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楊家將雖然是一個很厲害的將門家族,但歷史上的功績并沒有演義中那麼厲害,是我國特殊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將他們推到了那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