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劉備」這個人給后世留下的「爭議」最大,有人說他「仁義之君」,也有人說他是「大奸大偽」之人,這是一個很難讓人看透內心的人物。
但無可否認的是,劉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亂世「梟雄」,一生屢敗屢戰,東征西討,在亂世之中建立起了蜀漢這份家業,對于他的起點來說,成就不可謂不大!
這跟劉備「識人用人」的本事不無關系,君不見劉備身邊幾乎聚集了一大批當世頂尖的文臣武將,人中龍鳳,足以看出劉備在這方面的能耐。
有意思的是,劉備身邊匯聚的英雄不少,但他幾乎從未公開對身邊的人做出「評價」,唯一的一次還是臨終之前「白帝城托孤」中對諸葛亮的遺言。
《三國演義》中,曾經出現過這個片段,主要有兩件事,一件是關于諸葛亮「彼可取而代之」的言論,另一個就是對身邊人馬謖的「評價」,說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后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當然,這是小說中的演繹,實際上,正史中劉備確實對諸葛亮說過「某某不可重用的話」,但這個人并不是馬謖,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個人。
他就是趙云,趙子龍。
對于這麼一個英雄蓋世,又對劉備忠心耿耿,甚至還多次舍命救過其子的愛將,他為何會說出這種話?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番。
《三國演義》中英雄人物可謂「璀璨若星」,多到讓人數不過來。但要說其中最為完美的英雄,那就不多了,而趙子龍卻是其中的一個。
他不似關羽一身傲氣,也不像張飛那般脾氣暴躁,更不像許褚有勇無謀,呂布毫無忠誠可言,可以說匯聚了武力、智謀、忠義、謙虛等幾乎所有美好的優點修養。
從這點看,他不愧是很多人心目中三國最為完美的英雄人物。
我們都知道趙云最開始是公孫瓚的手下大將,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劉備,而劉備也慧眼識珠,主動將其籠絡到了麾下。
而趙云也不負重托,在日后亂世爭霸的歲月中,為劉備集團立下了赫赫功勞。
最精彩的一戰,大概就是「血戰長坂坡」、于千軍萬馬之中「七進七出救出劉禪」的事跡。甚至連當時的曹操都驚呼發出:「世之虎將也,吾若得此大將,何愁天下不得乎!」
而得到如此英雄的劉備也是視之為自己的心腹「愛將」,不僅身價性命都交付予之,而且在兩軍陣前,也是將命脈中軍歸于趙云賬下,足以看出劉備對趙云的信任重用。
當然,也有人認為趙云雖好,但也有缺點,主要是他的戰績沒有其他人出色,斬殺對方有實力名氣大將的經歷也不多,認為他在三國武將的排名位置上被高估了。
誠然,這點也確實是事實。
但不要忘了,趙云在劉備手下,主要負責保衛他的安全,并沒有像張飛多次充當前鋒的經歷,也沒有關羽獨自鎮守一方的機會,從這點看,趙云的實力被極大限制發揮了。
但僅有的不多機會,也足以讓人看到趙云是一位難得的「忠臣良將」。
但就是這麼一位心腹愛將,為何在劉備兵敗白帝城,將要離世時,卻說出了「趙云不可重用」的話語?
難道趙云真的「名不符實」,沒有獨當一面能力嗎?
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其一,就是帝王的「平衡術」
。眾所周知,趙云曾經舍命救過劉禪,其實,不止一次,算上從孫夫人手里那一次,總共有二次。這就注定了長大后的劉禪與趙云之間關系親密匪淺。
劉備意識到自己命不久矣之后,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帝王,他肯定首先要確保這份家業要傳到自己后世手里,而且要確保江山穩固,不讓他人輕易奪去。
加上關羽、張飛等一批最為忠心的兄弟們都已經不在了,加上諸葛亮能力過人、威望甚高,如果他要產生不臣之心,環繞周圍,也就趙云一個老將可以能夠與之抗衡了。
很多人也許還會覺得這事不對,因為劉備曾經親口對著諸葛亮說過「彼可取而代之」的話,又何來防范一說?
其實,身為一個帝王,我更相信劉備是有意試探諸葛亮,而不是真的要將一手締造的江山拱手讓人。
所以,劉備通過離間諸葛亮與趙云之間的關系,逼迫趙云站到其子劉禪一邊,這樣,諸葛亮一有風吹草動,趙云肯定會第一個站出來保衛劉禪,反對諸葛亮,從而保全劉氏的基業。
其二,便是保護趙云。
趙云雖然武功蓋世,忠義無雙,但在人情方面則略顯不足,尤其是對于官場的一套更是嗤之以鼻,難以適應!
劉備剛剛進入巴蜀地區的時候,查抄當地貪官污吏的家產,得到了很多的財物。因為戰事辛苦,所以很多人便主張將這些金銀財寶私下分給眾人。
劉備是贊同此舉的,也是這麼打算的。
但偏偏有一人卻不認同,那就是趙云了。趙云認為這些財物都是搜刮當地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應該將其還給老百姓。
此舉固然仁義,但卻過于得罪同僚,這也讓劉備看出趙云并非官場之人,只可于沙場建功,并不能委身于政務,如果身陷其中,日后不免帶來意外「災禍」。
因此,劉備才告知諸葛亮不要再用趙云,有意讓其遠離官場,安享晚年,而事實也確實如此,趙云是為數不多的在三國中「壽終正寢」的英雄。
其三,也不排除劉備在與趙云的朝夕相處中,看到了子龍身上一些不為人知的重大缺陷,這才在臨死之時,特意說給諸葛亮聽,以防他在關鍵時刻念及舊情,壞了大事。
但不論出于那種考量,都足以說明趙云在劉備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否則不會在臨死之時還要心心念考慮他的事情。
這也不枉趙云離開公孫瓚,追隨劉備于鞍前馬后,為其創立蜀漢基業立下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