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6歲偷祭祖先,80歲歷經5朝,三楊之首,見證明朝50年興衰
2022/04/07

公元1416年(明朝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未歸,漢王朱高煦在京城之中蠢蠢欲動,他連續做了十余起不法之事,包括私下招募精兵,公然在大街上干掉兵馬指揮使等。太子朱高熾雖然有監國之權,但卻屢遭朱高煦陷害。

當年十一月,朱棣回到南京后,立即召來幾位朝中重臣詢問朱高煦是否有不軌行徑,朱棣先問吏部尚書蹇義,蹇義不敢回答。朱棣又問太子侍講楊士奇,楊士奇回答說:

「臣與義俱侍東宮,外人無敢為臣兩人言漢王事者。然漢王兩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將徙都,輒請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楊士奇的意思是說:我和蹇義奉命輔佐太子,是東宮的官員,外人怎麼會對我們說漢王的不是呢?我只想說,陛下先后兩次讓漢王就藩,漢王都不肯前去。

現在陛下馬上要遷都,他又想留在南京。請陛下想想漢王到底要干什麼?

楊士奇說完這番話,旁邊的黃淮、蹇義、楊榮、夏原吉等大臣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們原以為楊士奇會把朱高煦的不法之事全部列出來一一匯報給朱棣,沒想到楊士奇一件都沒提,而是直接讓朱棣去考察朱高煦的本心。

都說「ㄕㄚ人誅心」,楊士奇的一席話,便直接導致了朱高煦被貶。事后,朱棣剝奪了朱高煦的冠服,削去朱高煦的護衛,將朱高煦的親信處掉,朱高煦被強制趕到樂安州做他的漢王,無旨不得回京。

朱高煦離開京城后,一提到楊士奇就恨得牙癢癢。

楊士奇是有大智慧之人,他歷經5朝,輔佐4帝,見證了明朝近50年的興衰。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明朝「三楊」之首的楊士奇,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帶大家認識一位為國為民的古代賢臣。

一、稚童偷祭祖,成祖識英才

在明朝初年,江西文人薈萃,有「朝士半江西」之說,而本文的主人公楊士奇同樣來自江西。

《明史·楊士奇傳》記載:

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隨母適羅氏……

楊士奇本名楊寓,號東里,字士奇,以字行。他本是江西吉安泰和縣人,楊士奇在襁褓時期,生父去世,母親帶著他改嫁給一位叫羅性的男子,因此他小時候曾改姓羅。羅性曾任德安同知,對楊士奇視如己出。

明朝洪武三年,楊士奇6歲,和羅家族人一同祭祖,因族中兒童笑話他,他才知道自己原來不姓羅。于是,楊士奇私下用泥土做成楊氏先人的泥像,又從祠堂里拿來祭品,偷偷祭拜。他的行為被繼父羅性發現,羅性不僅沒有生氣,還稱贊他有志氣,不忘本。

在繼父的幫助下,楊士奇重歸族譜,恢復楊姓。在歸宗的那天,楊士奇就暗暗發誓,不能辱沒楊氏先人。

楊士奇十五歲那年,繼父羅性因得罪權貴而被貶到陜西,隨后病逝。為了避開羅氏族人的欺負,楊士奇帶著母親離開羅家。為了生計,楊士奇開始到鄉村大戶人家中做坐館先生,后來他來到江夏,開了一間私塾,邊教書邊攻讀,靠著學生的束修奉養母親。

建文帝登基后,召集翰林文臣修撰《太祖實錄》,在當時的翰林院編修王叔英的推薦下,楊士奇得以進入了翰林院當編纂官。

在明朝的「三楊」之中,楊榮和楊溥都是建文二年進士,唯獨楊士奇并非進士出身,然而,楊士奇的才華卻不輸給楊榮和楊溥。

在楊士奇進入翰林院不久,吏部便對推薦而來的編纂官進行了一場考試,楊士奇考了第一名,得到了時任吏部尚書張紞的青睞。

從鄉村教書先生,到翰林院編纂官,楊士奇完成了從「民」到「官」的蛻變。然而,初入仕途的楊士奇對政治并不敏感,正在他埋頭編書的時候,朝局發生大變,燕王朱棣攻入南京。

朱棣登基時,楊士奇還是個微末小吏,論名氣,也遠不如解縉等人。然而,朱棣慧眼識人,在眾多翰林官員中,朱棣挑中了楊士奇進入「內閣」。

明朝內閣制度的發展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洪武年間,因「胡惟庸案」的爆發,朱元璋發現中書省的權力太大,容易顛覆皇權,于是廢除了中書省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這就要求皇帝必須勤政,否則難以應付日常繁雜的政務。朱棣雖然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不想把時間都耗在管理和思考政務上,因此,他登基沒多久,就在文淵閣成立了一個「秘書團」,由這些秘書擔任朱棣的助手,幫朱棣處理政務,這就是明朝最初的內閣。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時期的內閣成員和明朝中后期的「閣老」有很大區別,因為他們大多品級不高,而且沒有實權,例如,楊士奇、楊榮等人入「內閣」

時,仍然是七品的翰林院編修。

朱棣最早的內閣成員有7個人,按照最初的資歷排序分別是:解縉、胡廣、黃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楊榮。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最早的這7人內閣中,江西人占了5個,包括楊士奇。

若干年后,當楊士奇成為大明朝的「三楊」之首時,他應該特別感激朱棣的眼光。因為朱棣讓楊士奇進入內閣,標志著楊士奇從此進入明朝的「大腦」,此后,他的一系列為政思想才能落地生根。

蘇軾在《稼說送張琥》中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意思是,當你有了足夠的積淀,才能在機遇來臨的時候把握住。楊士奇本不幸運,他生而喪父,后來繼父又去世,他帶著母親靠著堅強的意志終于走入仕途,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他抓住了,接下來,他將大放異彩。

二、灼見獻帝王,悉心佐儲君

楊士奇在內閣中逐漸接觸到了帝國的核心,永樂二年,憑借出色的表現,楊士奇被朱棣提升為左中允(正六品),一年后再升左諭德(從五品)。此后幾年,楊士奇幾乎每年一個臺階。而他每晉升一級,幾乎都會得到朱棣的褒獎和鼓勵。

那麼,楊士奇到底有什麼能力,能讓朱棣如此高看于他呢?

實際上,和解縉等人相比,楊士奇有三個非常明顯的優點,第一是他「有灼見」;第二是「嘴巴緊」;第三是他「心腸好」。根據《明史·楊士奇傳》記載:

士奇奉職甚謹,私居不言公事,雖至親厚不得聞。在帝前,舉止恭慎,善應對,言事輒中。人有小過,嘗為揜覆之。

意思是說,楊士奇在朱棣面前非常謹慎,朱棣每有疑惑,楊士奇都能直中要害。最重要的是,只要楊士奇一離開皇宮,他從來不談公事,即使是親人問他,他也不說。在和同事們相處的過程中,如果別人有小的過錯,楊士奇不僅不揪著不放,還會幫忙說好話。

例如,當時,朱棣命徐奇擔任廣東布政司,主政一方,臨行前,很多官員都賦詩相送,或送點小禮物。朱棣知道后,有些生氣,楊士奇便開導朱棣說:「徐奇遠赴南方煙瘴之地,群臣和他依依惜別,送點詩文或禮物,也無可厚非。我當時要不是因為生病未去給他送行,說不定我也會送他禮物。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小節去毀掉一群官員。」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楊士奇不僅心腸好,而且很有智慧。實際上,楊士奇本人并沒有給徐奇送過禮,他也不屑于如此。但他并不希望朱棣怪罪其他同僚。

正是因為楊士奇有上述三大優點,他逐漸成了朱棣身邊最不可或缺的幾人之一。永樂六年,朱棣北巡,留太子朱高熾監國的同時,他讓楊士奇和蹇義輔佐太子。

太子朱高熾喜歡詩詞,楊士奇勸太子:「詩詞是小技,可陶冶情操,但不能治國,殿下應當多學習前朝的詔令。」朱高熾于是聽從了楊士奇的建議,待朱棣歸來,考校太子學問,發現太子在治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驚嘆不已,從此更加確信了讓楊士奇輔佐太子的正確性。

永樂八年,朱棣開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朱高熾再一次監國。朱棣走后,漢王朱高煦為了奪取太子之位,聯合趙王朱高燧多次向朱棣誣陷太子,次年,朱棣班師回朝,召來楊士奇詢問情況。楊士奇回答說:

「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托。」

楊士奇沒有攻擊漢王和趙王,他只是說太子仁厚,知錯必改,是值得朱棣托付之人。朱棣聽完楊士奇的話,哈哈大笑。

明成祖朱棣雖然在位22年,但他在南京的時間其實并不多,每逢朱棣北征、出巡等,都是太子朱高熾監國,而這一時期,也是朱高煦詆毀朱高熾的最佳時期。然而,朱高熾身邊有楊士奇等人,這讓朱高煦的計劃每每破產。因此,朱高煦把矛頭對準了楊士奇。

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歸來,太子朱高熾因處理政務迎駕來遲,朱高煦便拉攏一干武將彈劾楊士奇輔佐不力,朱棣不想治楊士奇之罪,不料朱高煦糾集人員先后十余次彈劾楊士奇,最終,楊士奇被錦衣衛下獄問罪。

在獄中,朱高煦遣人對楊士奇威逼利誘,楊士奇沒有說半句太子的壞話。幾天之后,朱棣下令釋放楊士奇,仍由楊士奇輔佐太子。

永樂十四年,當朱高煦再次對付太子時,楊士奇以柔克剛,他仍不為太子辯解,只是借朱高煦兩次都不愿意就藩的事實,讓朱棣考察朱高煦的本心,這也就是本文開篇的那一幕。

楊士奇的一番「誅心」的話,直接導致朱高煦遠離京城,朱高煦因此對楊士奇恨之入骨。

有明一朝,明仁宗朱高熾算得上是一位仁厚的帝王,然而,在爾虞我詐的封建朝堂上,仁厚之人往往討不到便宜。朱高熾身居太子之位長達20年,不但沒有被朱高煦拉下馬,還仍堅守自己的仁厚之心,這是極為難得的。這份「難得」的背后,楊士奇功不可沒。

三、耿直諫天子,得志澤于民

明朝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他人生中的第四次北伐歸途中病逝。張輔、楊榮、金幼孜等大臣一方面選擇秘不發喪,另一方面派人急忙入京密報朱高熾和楊士奇。朱高熾一聽,頓時就慌了,要親自出京迎喪,被楊士奇阻攔。楊士奇建議朱高熾派兒子朱瞻基代替自己迎接朱棣靈柩,然后讓朱高熾立即采取行動在京城周邊布防,防止漢王朱高煦趁機作亂。在楊士奇的安排下,明朝的這場最高權力交接才順利完成。

朱高熾登基后,是為明仁宗。楊士奇、蹇義、夏原吉等太子舊臣得到了重用。楊士奇當時被升為華蓋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有一天朱高熾到內閣議事,遙遙看到楊士奇走來,朱高熾便對蹇義和夏原吉說:「你看,我們新上任的華蓋殿大學士來了,他一來,必定有正直之言。

這個情形,和當年唐太宗調侃魏征有異曲同工之妙。

果然,楊士奇一見朱高熾,便直接說落朱高熾的不是:

「恩詔減歲供甫下二日,惜薪司傳旨征棗八十萬斤,與前詔戾。」

意思是:陛下剛下令減免賦稅,惜薪司(明朝的宦官機構)便傳遞你的旨意,說要再征80萬斤棗,陛下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楊士奇言之鑿鑿,看似指責朱高熾,實際上言語之中都是兩個字——愛民

朱高熾沒有辦法,只得下令減免。

每個皇帝都會遇到溜須拍馬之輩,朱高熾也不例外哦。朱高熾登基不久,便有人寫賀表,稱天下是太平盛世,都是天子之德。

朱高熾正在得意時,楊士奇就給她潑了一瓢冷水,楊士奇說:「靖難之役中所牽連的流民還未全部歸鄉,戰爭的創傷仍在恢復中,百姓在為溫飽擔憂,陛下不可一時自滿,忘記了進取之心。

」朱高熾聽完,立即清醒過來。

《孟子》云:

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

楊士奇身居高位,能愛護百姓,能勸阻帝王,實乃是明朝之幸

作為一個古代讀書人,楊士奇對「忠孝」二字有著最深刻的理解。在古代,士大夫的父母去世,兒子需要守孝三年(二十七個月),帝王則需要以日代月,守孝27天。因此,到了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在朱棣去世27日后,禮部尚書郎呂震上奏請朱高熾穿吉服。次日,眾臣上朝,朝堂上大家都穿上了吉服,只有三個人仍穿麻衣。這三個人分別是:朱高熾、張輔、楊士奇。

張輔乃是英國公,對朱棣忠心耿耿,楊士奇卻和朱高熾保持了高度一致。事后,朱高熾對楊士奇說:「父親的棺木仍然在停柩,我怎麼穿著鮮亮的吉服呢?」楊士奇表示:忠孝的帝王,就該如此。

對于楊士奇的「不合群」朱高熾也會特意給予保護。《明史》記載了一件這樣的事情:

兵部尚書李慶和禮部尚書呂震曾建議朝廷在和平時期把戰馬分配到文官家中,由文官代為喂養,等來年向官員們收繳馬駒即可。對此,楊士奇堅決反對,楊士奇認為,朝廷重視戰馬是正確的,但文官的主要任務是理政,兵部不應該把自己的責任強加在士大夫身上。當時,李慶、呂珍二人和楊士奇爭論不休,明仁宗卻駁回了楊士奇的意見。等下朝后,明仁宗特地叫來楊士奇,告訴他:

「呂震、李慶輩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為所傷,不欲因卿言罷耳,今有辭矣。」

朱高熾的意思是說:呂震、李慶二人一直針對你,我怕你遭到孤立,被他們打擊,因此才駁回了你的建議,之后我再找別的理由拒絕他們。

都說楊士奇耿直,朱高熾仁厚,在這件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四、東里免兵戈,三楊創盛世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位難得的仁君,然而,他卻僅僅在位10個月便戛然而逝了。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熾病危,召楊士奇入宮書寫遺詔,傳位于太子朱瞻基。

一個月前,朱瞻基剛被派往南京巡查,朱高熾的突然離世,讓朝廷陷入一陣混亂。楊士奇和張輔、楊榮等人急忙入宮找到張皇后(朱高熾之妻),以內閣和皇后的名義一方面加派人手保護北歸的朱瞻基,另一方面嚴密監視漢王朱高煦的動向。不僅如此,楊士奇還建議讓朱高熾的第五子朱瞻墡(朱瞻基同母弟)入宮監國,以備萬一。

楊士奇等人如此安排,讓心懷不軌的朱高煦未能順利謀刺朱瞻基,朱瞻基順利登基,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登基之初,保留了明仁宗留下來的內閣班底。次年(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朱瞻基御駕親征,得勝而歸。

當時,意圖謀反的并不止朱高煦一人,有證據表明,朱瞻基的三叔、趙王曾打算策應朱高煦。那些急于立功的武將們便勸朱瞻基征討朱高燧,包括「三楊」之中的楊榮,也認為應該趁機清理門戶。但楊士奇卻說:

「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兩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無罪者宜厚待之,疑則防之,使無虞而已。何遽加兵,傷皇祖在天意乎?」

意思是說,朱棣有三個兒子,朱高熾去世后,朱瞻基只有兩個叔叔。如今,二叔朱高煦已經被俘,罪不可赦。那些有疑罪的人(指朱高燧)應當加以提防,而不是動輒兵刀相見,那樣不僅會禍及百姓,還會讓后世詆毀朱瞻基容不下長輩。

楊士奇的觀點可謂「另辟蹊徑」,讓那些猶豫不決的大臣眼前一亮。朱瞻基也覺得楊士奇考慮得周到,于是罷兵回朝。楊士奇又建議朱瞻基賜朱高燧一道褒獎的璽書,以示施恩;并且把朱高燧和外臣勾結的書信一起送給朱高燧。楊士奇的這一招「恩威并濟」,成功折服了朱高燧,朱高燧接到朱瞻基的璽書,跪地痛哭:「吾生矣!」從此再無反意。

楊士奇的一系列作為,不僅阻止了明朝的又一場叔侄內斗,更拯救了萬千蒼生。

《論語》中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中國自古就不缺位高權重的將相,然而,真正能做到「愛人」之心者并不多,楊士奇便是心懷天下身系萬民之臣。

宣宗時期,明朝水旱災頻發,楊士奇每每勸朱瞻基節省開支,減免百姓賦稅。《明史·楊士奇傳》云:

士奇因請并蠲逋賦薪芻錢,減官田額,理冤滯,汰工役,以廣德意,民大悅。

在楊士奇的持續勸諫下,明宣宗陸續免除了百姓所欠的薪魚錢,減免了田賦、糧稅,裁撤勞役等。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當時,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同在內閣,因這三人都姓楊,后人將他們合稱為「三楊」。「三楊」之中,楊士奇居首,為「西楊」;楊榮次之,為「東楊」;楊溥為「南楊」。

三楊主政時期,明宣宗勵精圖治,大明朝的百姓得到休養、農桑迅速發展,貪腐被大面積政治,朝廷吏治清明,天下達到了「河清海晏」的程度。史書中將明宣宗和其父明仁宗時期天下繁榮的景象稱為「仁宣之治

」。

《明史》曾評價:

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

意思是說,若談論明朝「賢相」,必然首推「三楊」。他們三人本就是當世大儒,又都是通達之人,他們同心戮力,相互協助,也就唐初的房玄齡、杜如晦能達到這個水平。

五、老臣輔4帝,興衰50年。

明朝宣德十年,38歲的朱瞻基駕崩,臨終前,他召來楊士奇、楊榮、楊溥,命他們輔佐年僅9歲的太子朱祁鎮。朱祁鎮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明英宗。

英宗初年,太皇天后張氏主理內宮,「三楊」主管政務,大明朝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盛景。正統三年,楊士奇晉升為少師,當時他已經73歲,有隱退之意。但朱祁鎮尚未成年,太皇太后不允楊士奇致仕,楊士奇便拖住衰體繼續為大明朝服務。

在歷史上,所有幼年登基的帝王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隨著他漸漸長大,他特別想擺脫老臣的束縛,明英宗朱祁鎮也不例外。

隨著楊榮和太皇太后的去世,朝堂之中獨留楊士奇和楊溥兩位老臣,這時,朝堂局面變了。朱祁鎮開始培養自己的親信,王振等宦官的崛起,讓楊士奇逐漸被架空。楊士奇看到朝堂之上宦官弄權,逐漸變得無力起來。

正統七年,楊士奇的兒子楊稷因ㄕㄚ人獲罪,王振等人糾集大量佞臣攻擊楊士奇,楊士奇羞愧難當,一病不起。雖然明英宗下旨不允許此案累及楊士奇,但楊士奇還是以老病為由,告老還鄉。

五朝老臣,就此落幕。從此,廟堂之上,再無楊士奇。

兩年后,正統九年(1444年)的三月清明,楊士奇安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80歲。臨終前,楊士奇給明英宗留了一份遺折,希望明英宗能繼承祖、父遺志,親賢臣,遠小人。

然而,楊士奇的遺折沒有在明朝引起一絲絲波瀾。

明英宗追贈楊士奇為太師,謚號「文貞」。然后,到了明英宗「放飛自我」的時代。宦官王振更加肆無忌憚,朝堂上一片烏煙瘴氣,明英宗也逐漸迷失了自我。五年后,在王振的忽悠下,不可一世的明英宗御駕親征,兵敗土木堡,大明王朝從此盛世不再。

楊士奇35歲踏入仕途,80歲去世,在50余年內,他歷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5朝,先后輔佐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4帝。在這期間,他經歷了靖難之役,見證了永樂盛世,也親手締造了

仁宣之治,然而,他也看到了大明王朝的衰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這句話,總結了古代成功士大夫的三大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

楊士奇在內閣近50年,他宅心仁厚,心懷天下,身系萬民,稱得上是立德

楊士奇輔佐四帝,為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作出卓越貢獻,稱得上立功

楊士奇先后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和《明宣宗實錄》的總裁官,為后人留下許多治國理政的心得,同時,在仁宣時代,楊士奇在文壇之中堪稱泰斗。這也稱得上是立言

作為古代士大夫,楊士奇的一生是勵志的,是圓滿的,是無可挑剔的。他不是圣人,卻是后世公仆的榜樣。

最后,用楊士奇的一首《送皚上人住持建昌太平興國寺》來結束本文:

持缽王城住幾年,袈裟新汎上江船。

禪心還似江心月,江自東流月自圓。

有人說,假如楊士奇能再活幾年,明朝或許不會出現土木堡之變。筆者想說,歷史是沒有假如的,楊公操勞一生為大明,至于身后之事,又豈是他能左右的了的?對他來說,唯有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他的一片「禪心」如同江心的明月,任由江水東流,月兒自圓吧。

甄嬛傳:華妃疑惑不解,為何純兒飯后要吃2斤糕點,而甄嬛卻洞悉其中的奧秘
2023/09/06
還珠格格:為何晴兒更願意和小燕子相處?初見含香時,為何不去了解一下紫薇的自我介紹呢?
2023/09/06
「如懿傳:炩妃所生的璟妧,其身世之謎是否揭開?」
2023/09/06
《如懿傳》:宮女嫁太監,逆境中的愛情爭霸
2023/09/06
蕭皇后:因長得美麗,被六人輪番霸占六十年,48歲還在被人搶奪
2023/07/25
「禍水紅顏」中楊玉環為何是例外,生前無政治野心,死后怪談眾多
2023/07/25
長平之戰,秦軍為何能以弱勝強殲滅趙軍40萬?兵馬俑坑揭示真相
2023/07/25
袁崇煥死后,還有一人可替明朝抵擋后金軍,可惜最后被崇禎冤殺!
2023/07/25
​明代最囂張的外戚:一門兩侯爵,敢在皇宮奸污宮女,偷戴皇帝御冠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