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明朝遷都后,皇陵為明十三陵,安葬著明朝遷都北京后繼位的皇帝。可是,為何期間可謂是兢兢業業,讓大明轉危為安的明代宗朱祁鈺,最后卻成了大明遷都以來,唯一沒有被葬于的皇帝呢?連謚號都是帶著貶義的「惡謚」呢?
公元1449年,朱祁鈺的哥哥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瓦剌,臨走之前,朱祁鎮安排了他當時非常信任的弟弟朱祁鎮監國。結果,發生了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事變,朱祁鎮被抓,瓦剌以大明的皇帝為由,對大明提出了很多要求,還繼續攻打明朝的首都北京。一時之間,朝野震驚,此時,孫太后壓陣,加上原本受命監國的朱祁鈺,帶著朝臣們商討對策。
面對如此危局,有朝臣提出遷都南京,但是立即被于謙等人否定,于謙提出,大明的宗廟社稷都在北京,如果遷都,大明就是另一個南宋,職責提出此論的大臣是要讓大明亡國。加上明朝時期奉信理學,文臣重氣節,于謙此論一出,立即壓制住了遷都之言。
并且,在朱祁鈺監國期間,誅殺了奸宦王振,在發生王振的死黨指揮、王振外甥王山被群臣當庭打死的「」時,在于謙的勸誡下,朱祁鈺為群臣正名,赦他們無罪。
在公元1449.8.22日,當時的皇太子年僅兩歲,群臣以「主少國疑」為名,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終于,在1449年9月,在于謙等人稟明太后之后,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可見,朱祁鈺登基,實在是臨危受命,并且,他在位期間,任用了一大批如于謙一樣的賢臣;還大力清算了王振的黨羽;組織了北京保衛戰,并成功擊退瓦剌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并且,他在任期間,還治理了水患,賑濟災民,安定邊關的瓦剌之亂、可見朱祁鈺對于明朝之功。
可是,為何對定做出了如此功績的朱祁鈺,最后不僅沒入明十三陵,連謚號都是「戾」這樣滿含貶義的字呢?因為,后來明英宗被迎回朝,但是已經久居帝位的朱祁鈺卻不想放棄皇權,不僅軟禁了自己的哥哥,還打算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并付諸于行動,廢棄明英宗朱祁鎮的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但是,好景不長,朱祁鈺的兒子,不久后去世,他也因此深受打擊,重病纏身。在他病危之際,石亨親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況,估計朱祁鈺不行了,便與徐有貞秘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復辟。
之后,還稟告了孫太后,取得了她的懿旨。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朱祁鎮復位,他復位以后不久,朱祁鈺去世,于謙等人被以謀逆罪賜死。
可是,朱祁鎮復位后,難忘自己被禁七年之苦,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僅廢去朱祁鈺的,還賜謚號為「戾」,稱朱祁鈺為「郕戾王」。
這是一個惡謚,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并且,朱祁鈺最后是按禮,被葬在。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后,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
古代謚法嚴格,謚號代表著對一個人功績的總結,含評價之意。謚為「戾」字,直接將朱祁鈺為帝的功績全部否定,而且不葬皇陵,意味否定他皇帝之位的合法性。
更重要的是,朱祁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沒有廟號的,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謚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謚,故謚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謚號起到蓋棺定論的功用。無廟號,就是不承認他的合法帝位,他對大明的一切功績,都被抹去。
一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才下詔恢復朱祁鈺帝號,定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規格講朱祁鈺的陵墓進行修飾。但是,因為朱祁鈺的罪名是被明憲宗的父親親自定論的。
明憲宗無法給朱祁鈺全面平反,給他所定的謚號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謚號都是17字,朱祁鈺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鈺還沒有。
直到時期,朱祁鈺才被加上廟號——代宗,謚號從五個字增加到17字。至此,朱祁鈺在禮儀規格上與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而朱祁鈺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不公待遇,并且,在他重病的時候朱祁鎮復位如此成功、迅速,歸根究底是因為明人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受「三綱五常」影響至深,認為朱祁鈺廢朱見深是不義之舉,囚禁兄長是不義之舉,甚至是不顧倫常之舉。
加上孫太后對朱祁鎮的支持,他的身后名才會如此不堪,才會被如此輕而易舉的推翻,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無人給他正名(雖然有朱祁鎮復位后,皇權的壓迫),但孩子朱祁鎮當時被囚,如果不是官員主動相助,一人根本無法逃脫。
所以,可見朝廷官員對朱祁鈺做法的不認同,如此種種,他才會落得如此下場。